融媒+赋能创新传承 广东非遗“后浪”活力绽放

2020年12月28日 07:39    来源:南方日报    杨逸

  传承古意,绽放新枝。近年来,广东抓住数字文化崛起良好时机,加强智慧融媒赋能,不断推动非遗传承保护工作向前迈进。

  2020年12月28日,“活力绽放——非遗新造物2020年度展览”在广州289艺术园区岭南活力非遗艺术馆开幕。展览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指导,广东省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主办,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州美术学院、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广州市大湾区文化交流促进中心、广东省工艺美术珍品馆、岭南活力非遗艺术馆支持。

  本次年度展览现场展出逾百件(套)展品,迎来了广东“非遗后浪”令人期待的集体绽放。第二届广东省“非遗新造物”年度优秀案例征集评选活动获奖作品,随年度展览同场亮相。展期将持续至2021年春节期间。

  勇于先行先试,大胆实践探索,为进一步推进“十四五”时期广东省非遗传承发展工作,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制定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工程”,重点实施“强基、提升、振兴、传播、双创、融合”六大行动计划,力争广东非遗保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作为新闻传媒参与非遗工作站建设的全国首例,广东省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也通过自己的实践,依托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走出了一条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的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之路。

  活力绽放??非遗“双创”“后浪”气势蓬勃

  “活力绽放——非遗新造物2020年度展览”分为活力时尚、活力风物、活力空间、活力传承、活力未来五大篇章,从精神、民俗、知识、技艺、艺术等不同维度,展现广东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践案例,“非遗后浪”气势蓬勃。

  展览以当代石湾陶塑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潘柏林的匠心之作为开篇,带领观众感悟岭南非遗传承人朴素虔诚的初心。从2017年开始,广东省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与潘柏林订下生肖艺术展“十二年之约”,每年推出潘柏林生肖主题陶塑展览。为迎接即将到来的辛丑年,潘柏林推出牛年生肖新作《闲情乐》等系列作品,以卧牛背上牧童戏蛙的场景,表达辞旧迎新的美好意涵,共祝岁吉年祥。

  第二届广东省“非遗新造物”年度优秀案例征集评选活动的获奖作品,也在展览现场正式与观众见面。活动自11月启动以来,共征集到来自全省各地市446件投稿作品。主办方组织非遗、媒体、教育等专家组成评审团,从传承价值、创新价值、传播价值、市场价值、应用价值五大维度综合评选,产生“2020年度广东十佳‘非遗新造物’”,同时根据“市场价值/应用价值”与“创新价值”得分排名,评选出一批“优秀实践案例”与“优秀创意案例”。

  “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多位来自潮汕地区的非遗传承人与艺术家,在展览现场大显身手。潮绣、汕头剪纸、潮州彩瓷烧制技艺、枫溪手拉朱泥壶、潮州麦秆剪贴画……一个个古老非遗符号,演化为时尚创意设计,让“潮文化”有了更“潮”的演绎。

  步入展厅,由汕头文化创意产业协会美术专委会主任陈旭南创作的嵌瓷作品《海·魂》分外引人注目。深浅各异的蓝色瓷片层层重叠,仿佛浪潮奔涌而来。他把潮汕嵌瓷从屋顶带进现代公共空间,以传统工艺与城市“对话”。另一幅陈旭南于2019年为深圳荔湾地铁站创作的嵌瓷作品《海之狂想曲》,荣获2020年度广东十佳“非遗新造物”。色彩缤纷的瓷片寓意八方来客,他们身上带着独特的色彩,融入大湾区发展大潮,共同谱写城市梦想的乐章。

  “‘新造物’并非对传统工艺的简单复刻,更是人文内涵的创造转化。”“非遗新造物”年度展览策展人之一、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钱缨说,参展作品从当代生活出发,重新连接传统工艺,塑造多元产品形态,“非遗正在以一个更青春、更时尚的面孔,从未来向我们走来”。

  南北交融??探索岭南非遗传承新路径

  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制定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提出:到2020年,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再创造能力、行业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从业者收入以及对城乡就业的促进作用得到明显提升。如今,传统工艺振兴的远大蓝图,正在逐渐转化成为生动的现实。

  年度展览上,来自广东本地的非遗传承人、院校师生、文创企业推陈出新,跨界推动非遗融入年轻人群。高级工艺美术师卢桂荣年度新作《民族魂》,以萌趣的鼠年生肖形象为手拉壶体塑形;佛山木版年画市级传承人刘钟萍等推出的“解忧年画铺里的诸神复活”,通过赋予年画图案“新民俗”的阐释,提升年画体验活动的仪式感,让传统年画走进年轻人的生活;作为今年广州美术学院毕业设计展“爆款”的《永庆坊AR公共艺术实验》,运用AR技术为龙舟、鸡公榄、醒狮等非遗符号塑造IP形象,推出当日便在线上展览获得超过40万次点赞量。

  自然家、金璃方、萃华珠宝、不二造文化等文创企业也用优秀作品说话,以设计力量展现老手艺在现代应用的潜能,使非遗再度焕发时尚与创意的活力。

  为加强全国传统工艺工作站之间的交流互鉴,年度展览还特设传统工艺工作站交流展区,同场展出来自全国18个传统工艺工作站年度成果:杭州市拱墅区传统工艺工作站《一出好戏》,以当代插画活化华县皮影、海宁皮影技艺;青海果洛传统工艺工作站携手老字号企业推出“格萨尔英雄史诗”限量钢笔套装,助推非遗走进生活;贵州雷山传统工艺工作站的“八福花丝银盘”则采用了多种苗族民间花丝制作技艺,尽显匠心极致的工艺之美……在全国各地传统工艺工作站的大力支持下,南北造物智慧彼此交融,为年度展览增添了一抹亮色。

  新人群、新模式、新连接、新审美、新价值……随着“非遗新造物”品牌不断成长,平台也在赋能非遗创造更高的价值。为进一步推进“十四五”时期广东省非遗传承发展工作,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制定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工程”。广东将在2021年建设一批非遗“双创”工坊,提高传统工艺发展水平,同时继续开展“非遗新造物”征集评选活动,积极发挥平台作用,激发传统手艺人参与的积极性,帮助和带动传统工艺改进设计、改良制作、提高品质、培育品牌、拓展市场,促进形成有民族特色、能走进国内外市场的系列产品和品牌。

  融媒赋能??为非遗传承贡献“南方力量”

  2017年6月,在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支持下,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与广东省广轻控股集团共建广东省首家省级平台型非遗工作站——“广东省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开创新闻传媒参与非遗工作站建设的全国首例。

  自成立以来,广东省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立足广州,联动广东,辐射全国,逐步形成媒体传播、展览活动、非遗教育、文创开发、空间运营五大服务板块。作为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认定的“城市传统工艺工作站”之一,工作站以建设“国家级传统工艺工作站(广州)之家”为定位,充分发挥媒体平台与跨界资源优势,不断探索粤港澳大湾区非遗保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的“岭南路径”。

  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非遗传播中心,工作站充分发挥南方报业深入实施智慧转型、打造新型主流媒体优势,形成“线上全媒体,线下多场景”的立体传播格局,为非遗活化带来新机遇。从创办“活力非遗年度致敬人物”品牌,到参与举办“2019广佛国际民艺周”,工作站坚持打造有影响力的非遗融媒体传播产品,提高广东非遗的美誉度,推动广东非遗闪光出彩。

  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非遗传承基地,工作站依托超过7000万次下载量的南方+客户端,致力为“非遗在校园”系列活动培植根基,为青少年营造认知、体验、传承、创新非遗的环境。工作站着重打造了“非遗少年说”广东非遗青少年演讲展示活动,开展了“非遗课外时”教育实践系列活动。其中,“非遗少年说”参与人数突破44000人次,全网点赞超过3900万,推动非遗走进青少年群体成果斐然。

  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非遗创新平台,工作站在非遗展示展演展销、非遗衍生品开发、非遗特色小镇及综合体运营空间等领域开展全方位探索,助推非遗走进人们日常生活,走向文化消费市场。每年的“非遗新造物”系列展览活动,工作站跨界联合媒体、非遗、工艺、设计四大顶尖力量,共同推荐岭南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人新作,以设计创意拓宽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的应用空间。

  在打造英德市龙华村“南方乡村艺术空间”的过程中,工作站引入国内外优质文化艺术资源,在龙华村打造了“红色艺术创作集聚地”“全国美术学院艺术写生基地”“文化创意农业园”和“非遗产学研平台”四大基地平台,充分发挥南方报业文化挖掘、产业导入、培育孵化等综合优势,探索非遗特色小镇及综合体运营建设,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非遗之窗”。

  2021年,工作站将继续加强智慧融媒赋能,推动非遗在云端漫步,通过加强融媒体矩阵建设,搭建南方+非遗频道,实施“广东省非遗网络达人培养计划”,推广青少年“非遗网红”,同步推出“非遗故事大会”系列活动,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语言讲好广东“非遗故事”,为非遗传承贡献“南方力量”。

  工作站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通过非遗融媒体矩阵建设、“非遗在校园”系列活动以及“非遗新造物”孵化行动三个抓手,进一步发挥广东省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的媒体优势,形成服务广东非遗绽放的核心能力,做好广东非遗绽放的“提灯者”“传薪者”“创新者”,进一步推动非遗活化、市场化、品牌化。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

融媒+赋能创新传承 广东非遗“后浪”活力绽放

2020-12-28 07:39 来源:南方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