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产业 > 文化大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数字赋能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装上“加速器”

2020年12月09日 08:33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余俊杰 陈爱平

  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培育具有智能交互特征的文旅新业态、新模式。

  发展平台经济、激发数据资源要素潜力等政策举措,将为文化产业发展装上"加速器",体现了共享、开放、创新的发展理念,将吸引更多市场主体参与进来。

  文化和旅游部日前发布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意见,促进产业提质升级,激发文化消费潜力,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

  业界分析,受益于数字赋能,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装上“加速器”,文化产业“蛋糕”正越做越大。在此过程中,既应关注科技,更应把握导向和内涵。

  装上高质量发展“加速器”

  这份《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促进文化产业与数字经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扩大优质数字文化产品供给,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孙立军分析,意见一方面强调坚持正确导向,提升作品思想文化内涵,充分发掘文化资源,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另一方面强调重视科技发展对文化产业的赋能效应,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与革新,创作者应积极运用新技术,借力产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动内容、模式、业态和场景创新。

  意见规划的目标是,到2025年,培育20家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企业,打造5个引领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产业集群,引领我国文化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形成新动能主导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创图科技创始人、董事长李欣说,发展平台经济、激发数据资源要素潜力等政策举措,将为文化产业发展装上“加速器”,体现了共享、开放、创新的发展理念,将吸引更多市场主体参与进来。

  据了解,我国已有多个省市出台措施,促进文化和旅游、金融、科技等领域深度融合。上海印发的《上海在线新文旅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提出,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培育具有智能交互特征的文旅新业态、新模式。

  数字文化“蛋糕”越做越大

  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数字文化产品具有传播网络化、消费个性化等特点,符合年轻人消费习惯,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普及和网民付费习惯的养成,数字文化产品的消费潜力和市场价值将得到进一步释放。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提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速,文化、旅游、通信等行业进一步深度融合,数字文化产业正呈现供需两旺特点。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1293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2%。

  据中国联通集团文化旅游行业总经理李玲分析,更多的科技型企业正积极加入到文旅产业数字化进程中,推动文旅产业创新。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中国联通推出了“5G+AR”文物修复助手、“5G+VR”全景直播等多项应用;疫情期间,“5G文旅互动直播”为100余个景区和文博馆搭建了云游景区、云游博物馆,丰富宅在家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

  事实上,我国网民规模已达9.4亿,互联网普及率67%,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将为数字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活化文化资源重科技更重内涵

  中国旅游研究院报告显示,有过半受访者认为“文化消费能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比衣食住行更重要”。如何为老百姓“烹制”更高质量的“文化大餐”?

  业界认为,以数字科技“活化”文化资源,一方面应积极运用超高清视频、5G、VR/AR、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开发和保护,一方面更应丰富文化创新产品的内涵,推动文化和科技创新协同前进。

  在水墨动画片《秋实》制作中,创作人员引入了超高清8K分辨率、高帧率技术,在保证画面细节与色彩的精度与明度,让动画片角色在高动态镜头中仍然保持着自然、逼真形态的同时,也让观众能感受到中国水墨画虚实结合的意境和魅力。

  主创人员之一、盛世顺景文化传媒公司总经理张春景认为,与国外动画制作技术相比,目前国内的技术并没有太大差距,甚至在8K、水墨画方面有更多创新引领。“竞争的关键,在于讲故事的方式与剧本内容创作。市场需要一系列既具有民族特色,又能够得到市场认可,并且可以反哺文化产业良性循环发展的优质作品。”他说。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 国家版权创新发展基地落地浦东      2020年12月09日
  • · “非遗客厅”接待谁?      2020年12月09日
  • · 流落海外文物首次境内又展又销      2020年12月09日
  • · “杏花村”里的文化复兴之路      2020年12月09日
  • · 别让被倒卖的古建筑四处流浪      2020年12月09日
  • · 图书馆联盟的“北部湾模式”      2020年12月09日
  • · 小微空间改造 艺术赋彩生活      2020年12月09日
  • · 用皮影讲述运河故事      2020年12月09日
  • · 我国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总数达23项      2020年12月0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数字赋能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装上“加速器”

    2020-12-09 08:33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培育具有智能交互特征的文旅新业态、新模式。

      发展平台经济、激发数据资源要素潜力等政策举措,将为文化产业发展装上"加速器",体现了共享、开放、创新的发展理念,将吸引更多市场主体参与进来。

      文化和旅游部日前发布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意见,促进产业提质升级,激发文化消费潜力,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

      业界分析,受益于数字赋能,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装上“加速器”,文化产业“蛋糕”正越做越大。在此过程中,既应关注科技,更应把握导向和内涵。

      装上高质量发展“加速器”

      这份《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促进文化产业与数字经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扩大优质数字文化产品供给,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孙立军分析,意见一方面强调坚持正确导向,提升作品思想文化内涵,充分发掘文化资源,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另一方面强调重视科技发展对文化产业的赋能效应,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与革新,创作者应积极运用新技术,借力产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动内容、模式、业态和场景创新。

      意见规划的目标是,到2025年,培育20家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企业,打造5个引领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产业集群,引领我国文化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形成新动能主导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创图科技创始人、董事长李欣说,发展平台经济、激发数据资源要素潜力等政策举措,将为文化产业发展装上“加速器”,体现了共享、开放、创新的发展理念,将吸引更多市场主体参与进来。

      据了解,我国已有多个省市出台措施,促进文化和旅游、金融、科技等领域深度融合。上海印发的《上海在线新文旅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提出,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培育具有智能交互特征的文旅新业态、新模式。

      数字文化“蛋糕”越做越大

      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数字文化产品具有传播网络化、消费个性化等特点,符合年轻人消费习惯,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普及和网民付费习惯的养成,数字文化产品的消费潜力和市场价值将得到进一步释放。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提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速,文化、旅游、通信等行业进一步深度融合,数字文化产业正呈现供需两旺特点。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1293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2%。

      据中国联通集团文化旅游行业总经理李玲分析,更多的科技型企业正积极加入到文旅产业数字化进程中,推动文旅产业创新。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中国联通推出了“5G+AR”文物修复助手、“5G+VR”全景直播等多项应用;疫情期间,“5G文旅互动直播”为100余个景区和文博馆搭建了云游景区、云游博物馆,丰富宅在家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

      事实上,我国网民规模已达9.4亿,互联网普及率67%,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将为数字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活化文化资源重科技更重内涵

      中国旅游研究院报告显示,有过半受访者认为“文化消费能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比衣食住行更重要”。如何为老百姓“烹制”更高质量的“文化大餐”?

      业界认为,以数字科技“活化”文化资源,一方面应积极运用超高清视频、5G、VR/AR、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开发和保护,一方面更应丰富文化创新产品的内涵,推动文化和科技创新协同前进。

      在水墨动画片《秋实》制作中,创作人员引入了超高清8K分辨率、高帧率技术,在保证画面细节与色彩的精度与明度,让动画片角色在高动态镜头中仍然保持着自然、逼真形态的同时,也让观众能感受到中国水墨画虚实结合的意境和魅力。

      主创人员之一、盛世顺景文化传媒公司总经理张春景认为,与国外动画制作技术相比,目前国内的技术并没有太大差距,甚至在8K、水墨画方面有更多创新引领。“竞争的关键,在于讲故事的方式与剧本内容创作。市场需要一系列既具有民族特色,又能够得到市场认可,并且可以反哺文化产业良性循环发展的优质作品。”他说。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