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月前,一条恶俗广告遭到了全网的吐槽,甚至有律师表示,该广告涉嫌违反广告法,不仅进行虚假优惠利息和额度的宣传,而且涉及对特定职业的歧视,以低俗、扭曲的婚恋观念作为广告内容。
令人担忧的是,该广告并非个例,而只是冰山一角。随着各种视频App的迅速崛起,大量时长在15秒左右的广告以病毒式的传播迅速扩散。为了迅速吸引眼球,这些短视频广告采用迷你剧的方式,剧情极尽简单粗暴、扭曲恶俗,甚至打政策擦边球,其中尤以各种在线教育平台的广告为重灾区。
比如,广告法里明确规定教育培训广告不得以受益者也就是机构学员的名义做广告,不得虚构培训服务效果。但很多短视频广告里都有孩子对着镜头说类似自从上了某某在线教育的课程,“我又考了一个好成绩”或者“三位数以内乘法我能秒出答案”的画面。
又比如,教育部门几年前已经禁止线上线下教育机构进行超纲教学和提前教学,但很多不断刷屏的广告里,仍然充满“你的孩子都八岁了还在列竖式”“小学一年级了还没有掌握拼音的规则和方法”“我不允许六岁的孩子算数还在扳手指”这样的广告语。
不少广告通过制造对立情绪来博取眼球。在这些广告里,学生因为老师没有采用某某在线教育平台的教学方法而鼓动同学反对老师;孩子因为父母没有给自己报名某某在线教育课程就大发脾气,或者因为受到父母指责而暗暗发誓:“等着瞧,我要报名某某在线辅导课程,考上大学,离你远远的!”
还有一些广告,则是通过利用甚至强化对某一类人群的负面刻板印象来制造戏剧效果。比如父母是这样的——孩子没考好:“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可以做到你就不可以?”孩子作业做得又快又好:“你是不是抄答案了?”再婚的家庭是这样的——妻子给孩子报了某某在线教育平台的课程之后扔掉了丈夫买的教辅材料,丈夫误解了:“果然不是你亲生的!”婆媳关系是这样的——婆婆还在用老方法辅导孩子功课,儿媳很生气:“妈,你这是在帮他还是在害他?”
在很多网友看来,这些短视频广告剧情之毁三观,连一些狗血的家庭剧都要“甘拜下风”。近年来,我国对于广告的监管越来越严格,很多低俗广告、问题广告已经很难出现在传统的大众媒体上,却并没有消失,而是转战到了视频平台,频频“触雷”,挑战着大众的道德底线。
尤其是当下,因为教育引发的心理焦虑成为大众普遍关注的问题,且很多手机使用者还是三观尚未完全成型的青少年时,这种情况更应该引起足够的警惕和重视。遏止广告的粗鄙化倾向,不让视频App成为监管盲区,特别是强化发布平台的审核责任,而不是事后一罚了之,已成为当务之急。
(邵岭)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冬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