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长宁区积极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2020年10月15日 08:20    来源:解放日报   

理想生活,尽在“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长宁区位于上海中心城区西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是上海对接辐射长三角的重要区域之一,也具有人口密度高、土地资源紧张等特点。

  近年来,长宁区积极推进“市、区、街道、居民区”四级文化设施建设,通过新建、改扩建和城市更新等方式,构建起广覆盖、多维度、立体式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连续三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区”和“全国文化先进区”称号。

  作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单位,长宁区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提出成立长三角地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合作机制倡议,积极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

  设施齐备富有区域特色

  示范区创建期间,长宁区通过一系列百姓家门口的创新举措,使居民真正通过示范区建设得实惠。在硬件设施方面,全区10个市级文化场馆、6个区级场馆、10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20个社区影视厅、183个居民区综合文化活动室、14个民营美术馆博物馆以及22个“阅空间”“舞空间”“艺空间”等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构成了长宁区的四级、立体式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实现全区覆盖。富有长宁特色的“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也已全面建成。

  长宁区面积较小,面对城市土地规划、功能区布局、人口流动、公共服务设施需求日益凸显带来的挑战,近年来摸索出一条结合精品城区和美丽街区建设,不断完善城区公共服务功能、逐步提升城市文化品质的新路径,先后出台《长宁区国际精品城区精细化管理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和《长宁区城市更新2019-2021行动计划》,重点建设宜居社区、重塑商务片区、提升历史风貌区、发展城市低碳生态、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新增公共开放空间及综合公共服务设施面积2万平方米,超25公里长的生态绿道不仅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首选,在设计上也兼顾长宁区的文化延展。

  在愚园路、武夷路、新华路等三条有着深厚历史人文底蕴的街区,长宁区提出了“ART愚园”“静雅武夷”和“人文新华”的更新目标。以愚园路为例,通过六年渐进式更新,从提升街区风貌、优化社区商业、建设公共文化空间、开展公益艺文活动等多方面展开综合性更新,多维度建设文、商、旅融合的创新型历史风貌街区。截至目前,三条道路已更新公共文化设施面积约3200平方米。

  通过持续不断地实施小规模、嵌入式更新,仙霞、新华、华阳、周家桥、程家桥等街道部分老旧住宅小区积极参与长宁区团区委发起的“青年设计师进社区”项目,以“美丽家园”建设等形式为社区闲置建筑、消极空间甚至卫生死角找到全新利用方式,满足居民对公共文化设施、社区开放空间不断提升的需求。

  专业内容也能全民“科普”

  “虹桥文化之秋”艺术节作为长宁区最具代表性的节庆文化品牌,自2003年创办至今已连续举办17届。近年来,艺术节积极推动文商、文旅、文绿融合发展,深入挖掘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特色,每年坚持推出为期2个月近百场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

  深耕舞蹈品牌,长宁区一方面引入中国舞蹈“荷花奖”,2009年起连续六届承办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舞蹈诗展评展演。另一方面,持续办好上海市民文化节市民舞蹈大赛,2016年以来每年吸引近千支团队共3万余人参与。长宁区还充分利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中国“荷花奖”舞剧评奖和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上海芭蕾舞团、上海歌舞团、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舞蹈院校的资源集聚优势,着力打造“长宁舞蹈”文化品牌。

  擦亮音乐品牌。“长宁星期音乐会”是长宁文化艺术中心倾力打造的公共文化惠民项目,自2006年4月首场演出以来,已成功举办近300场音乐会,成为长宁文化的重要品牌之一。2016年起,音乐会在每场演出前,都会预留15分钟导赏时间,很多观众为了赶上导赏环节都会提前到场。

  对标国际化品质定位。“虹桥文化之秋”艺术节持续多年引入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天空”、上海世界音乐季等活动,联合区域内重点企业开展上海国际女子10公里精英赛音乐节等品牌活动。围绕国际精品城区定位,长宁区多次邀请来自瑞典、法国、马其顿、意大利、芬兰、立陶宛、俄罗斯、德国等10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专业艺术团队,每年准时将高水准演出送至市民“家门口”。

  品牌活动覆盖各年龄层

  2019年起,长宁区文旅局与春秋旅游、健马体育、乐懿旅游等专业机构研发微游线路产品。今年起,区文旅局还开展线上微游线路推广及直播活动。如,结合“6.13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抖音、文化云等平台开展“走进新华路,对话建筑故事”建筑可阅读直播,由同济大学副教授汤惟杰、电影制片人藤井树等带领观众了解新华路沿线优秀历史建筑背后的人文故事。

  越来越多商务楼宇、创意园区也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聚宝盆”。以周家桥街道为例,为满足不同人群的文化服务需求,街道在打造居民区综合文化活动室时,也将文化服务空间拓展至楼宇,打造了“有活力”的龙之梦雅仕大厦党群服务站、“有思想”的来福士广场党群服务站、“有故事”的DOHO创意园党群服务站。“三有”阵地将“两新”组织中的党员、白领纳入公共文化服务范围,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人群的全覆盖。

  为满足市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长宁区推出“人文行走”品牌,形成了“1+N”人文行走网络。2018年,长宁区以红色教育为主线,推出了第一条市级人文行走路线——“走进愚园路老洋房的红色印记”。路线包含愚园路历史风貌区阅读点、中共中央上海局旧址、钱学森旧居、愚园路历史名人墙等4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红色纪念地,成为长宁区的一张闪亮的名片。目前,长宁区10个街镇已推出10条极具特色的行走路线,形成了系统覆盖全年龄段的人文行走脉络。

文旅融合探索最具魅力街区

  2019年以来,长宁区积极挖掘整合区域文旅资源,联合区内重点旅游企业春秋旅游、乐懿旅游,以区域内文博场馆、名人故居、艺术馆、博物馆和文化场馆为主阵地,设计推出了“微游长宁·精品文旅”10条微旅行线路,并向市民游客推介,大力促进了区域文旅融合发展。

  国际化城区文化品质凸显

  今年国庆假期,2020上海长宁国际草地钢琴音乐节拉开序幕。今年的草地音乐节以“漫步长宁·聆听经典”为主题,延续了首届草地钢琴音乐会形式,在为期两个月的时间里,国内外著名钢琴家、小提琴家将在中山公园音乐广场草地舞台以及上生·新所等城市地标,演奏肖邦、贝多芬等音乐大师的钢琴曲、室内乐和协奏曲作品。

  事实上,近年来依托长宁区牵头成立的长三角地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合作机制,国际草地钢琴音乐节创新打造了长三角古典音乐交流展示平台,吸引长三角地区音乐家、音乐院校和专业团体参加展演。今年的音乐节,就有来自宁波交响乐团、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等众多长三角“小伙伴”参与其中。

  在上海境外人士最集中的古北国际社区,位于虹桥路上的上海国际舞蹈中心、程十发美术馆、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

  馆等一批地标性场馆,打造了长宁虹桥路舞蹈音乐艺术群。坐落在古北地区的新虹桥中心花园成为具有国际文化特色的滨水开放空间,连续多年举办世界音乐季、“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月常满,人长宁”临水听琴中秋主题活动,体现了国际精品城区特色。下一步,非遗艺术也将走进古北国际社区,为中外居民带去更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盛宴。

  百年老马路焕发新生

  长宁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辖区内有虹桥路、新华路、愚园路以及衡山路-复兴路四个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同时还有72处文物保护单位、37家文博艺术类场馆、121处优秀历史保护建筑以及900余栋花园洋房建筑,是上海近代海派文化的重要孕育之地和繁衍之地。两年多来,长宁区积极推进建筑可阅读工作,不断发掘老建筑新的文化内涵与价值。

  以具有百年历史的愚园路为例,这条东起镇宁路,西至定西路,串联静安寺和中山公园两大商圈的道路,目前已是上海“永不拓宽”的64条道路之一。愚园路是昔日上海西区的后花园,而今更是连接上海两大中心城区的重要道路。“愚园路历史风貌街区”的保护性开发,也因此成为长宁区“十三五”城市更新战略的重要工作。通过引入生活、艺术跨界融合的新业态,增强街铺商业的体验感,愚园路近百年的历史文化价值得以保留,街区整体艺术氛围、文化内涵的延展也体现当下人们对美好城市的向往。

  与愚园路平行的武夷路也有90多年的历史,见证了上海的城市变迁。2017年,武夷路启动城市更新,从沿街路面到纵深处的弄堂、小区,城市更新、“美丽街区”建设以及老洋房的修缮改造、架空线入地等项目正紧锣密鼓地有序展开。随着“升级版”武夷路城市更新整体环境设计方案的落地,“静雅武夷”的风貌正在这条老马路上经历新生。

  “文旅护照”一本在手啥都不愁

  眼下,全域旅游正成为长宁区新的靓丽名片。结合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四史”学习教育、文教结合、“网红”打卡等主题,长宁区根据不同群体需求设计了红色教育主题、文化体验主题、休闲游乐主题等微游线路,充分覆盖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等上海三大文化品牌。

  红色文化线路依托《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中共中央上海局机关旧址、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等红色载体资源,成为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的生动素材。

  海派文化线路串联长宁区内众多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推出“艺海拾珠”“博物馆之声”等路线。“新华路穿梭时光”线路途径上海影城、新华别墅(外国弄堂)、上海民族乐团(陈纳德、陈香梅、董竹君旧居)、上生·新所(孙科住宅)、幸福里等新老城市地标,充分体现海派文化独特魅力。

  江南文化线路主打非遗体验,结合长宁民俗文化中心、虹桥香事馆、曲全立非遗影像公共体验基地等三大非遗展示和体验中心,为市民游客提供游览、学习和亲身体验非遗项目的传承地。

  为此,长宁区专门推出线下、线上双版本的区域文旅护照。纸质版护照一本在手,市民游客可根据感兴趣的线路主题自主探索,在相应点位盖章,集齐一定章数还可获取长宁特色文创产品。电子版护照扩大了市民游客的覆盖面,在网上平台可同步开展“打卡”定位、分享、展示等互动体验。

科技赋能 AI助力

  利用互联网、云技术等“新式武器”,长宁区不断把老百姓喜爱的“文化佳肴”安全直送到家。

  今年5月,长宁区与驴妈妈旅游网合作,区文旅局领导在“驴客严选”小程序、驴妈妈旅游小程序、联通沃视频等直播平台参与了“上海人游上海”专场活动,通过“沉浸式体验+在地化旅行”,带领游客行走百年愚园路,吸引200多万人次参与,近70万网友实时在线观看。

  2019年4月,全国首批12个人工智能试点应用场景在上海揭晓,长宁区北新泾街道正式入选“AI+社区”场景。其中,“AI社区新开门七件事”中的智慧文化板块,就是借助数字化技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在新泾六村乐爱家居民活动中心,二楼的智慧书房除了传统的图书借还功能以外,还搭建了数字阅读系统、自助借还系统、朗读视听系统、智能学习系统等各类设备。居民只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图书,触碰图书封面,即可查看图书作者、简介等信息,扫描二维码就可阅读,也可下载APP存入书架后“带走”阅读,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图书借阅方式。

  2019年8月,长宁区在公共文化场馆试点应用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评估系统,特别选取长宁区图书馆、长宁区少年儿童图书馆、长宁文化艺术中心、华阳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古北市民中心、上海艺术品博物馆等三级公共场馆和社会分馆作为验证环境,建立基于人工智能技术,面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评估的多源数据关联采集、分析、交换和应用的技术场景。

  此外,长宁区还建立了大数据系统指挥中心,实时展示各公共文化场馆的人流量、人员密集度、观众构成分布、参与人员愉悦指数等多维度信息,展开文化场馆的横向比较和历史态势分析,实现了区域内公共文化场所“安全一张网”“一屏统全域”的格局。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冬阳 )

上海市长宁区积极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2020-10-15 08:20 来源:解放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