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文相济助力精准脱贫 淮北濉溪幸福指数节节高

2020年09月25日 17:58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淮北9月25日讯(记者 魏金金)濉溪县是中原经济区、淮海经济区和徐州经济圈重要县域,作为淮北市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近年来,濉溪县精准落实扶贫政策,发扬以产业为先导,以文化服务为脱贫事业增添鲜活注脚,带领当地村民脱贫致富奔向美好新生活。

  好婆媳同心创业

  近年来,濉溪县越来越多的农户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发家致富。在铁佛镇黄集村绿锦花卉种植场,负责人冯影和57岁的婆婆这会儿正忙碌着收拾大棚里的多肉。眼下到了销售旺季,她们每天都会接到不少单子,有来自网上的订单,也有线下企业发过来的订单。

  2014年,冯影的婆婆成了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公公不幸患了肺癌。“公公患病之后心情一直不太好,但因为比较喜欢多肉,所以家里就种了一些多肉。”冯影谈到,2019年公公去世后,婆媳俩就有了进一步扩大多肉种植规模的想法,“之前家里有一个简易的大棚,后来我们有意扩大规模,在驻村工作队队长刘卫东的帮忙下,协调了20万企业投资资金,租了目前这个占地4亩地的大棚。大棚签了5年的合同,前3年村里给免了租金”。

  刚开始,婆媳俩是骑着电瓶车到集市上卖,后来随着生意慢慢做好、做大,她们一方面继续做好线下批发零售,另一方面也开始试水网络直播。今年4月份,在当地商务局和媒体的帮助支持下,几个小时的网络直播,冯影的多肉植物在线销售额就达到了3万元。如今,冯影的婆婆早已脱贫,大棚还雇佣了另外两个贫困户。帮助他们脱贫。因为同心创业,婆媳两被镇里评为“最美婆媳”,冯影也因此被评为当地的“劳动模范”。

  冯影婆媳在种植大棚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采访过程中,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冯影的绿锦花卉基地是濉溪农商银行的金融服务助农扶贫示范点。今年疫情期间,冯影的多肉植物一度滞销。濉溪农商银行得知情况后,积极帮助冯影拓宽销路,并发放补助贷款。另外,当地妇联在搭建多肉销售平台方面也给予了很大帮助。

  黄集村村主任王平在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类似这样的大棚,目前村里投资50万元已建成26个,未来将租借给更多的村民,以便帮助他们种植果蔬实现脱贫致富增收。

  千亩荷塘月色风景独佳

  事实上,在发展农村特色产业,通常所遇到的一个普遍的难题到底应该选择发展什么项目。百善镇道口村素有种植莲藕的传统,早些年,这里还曾举办过“荷花杯”篮球赛。道口村党总支书记、淮北柳丰运河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超经过一番认真考量,决定将村里一部分农田洼地改为荷塘,通过化劣势为优势,实施景区化延伸、景观化提升、旅游化配置、体验式挖掘,助推乡村全域旅游一体化发展。

  2019年11月,道口村以“公司+种植大户”经营模式(村合作社占公司51%股份),在流转1500亩土地之后开工建设1000亩荷塘月色趣园。今年4月份,荷塘月色趣园开始栽植莲藕。与此同时,道口村还在荷塘兴建凉亭、栈道等景点。7月份,前期500亩荷塘景观带竣工开园,美丽的田园人居、水漾生活的秀美画卷,吸引了不少周边城市的人前来休闲避暑、观光旅游,其中近1/4游客都来自邻省河南。开园当天,人流量一度超过万人。

  荷塘月色趣园一景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刘超谈到,依托夜游门票和停车场的经济效益,今年第一年开园已经实现了近90万的收益。目前,这里有5、6位贫困户固定在这上班,村里其他贫困户不仅可以选择偶尔来这里上班,同样也能享受荷塘月色趣园的年终效益分红。

  事实上,荷塘月色趣园打造的不光是观光农业,同样也是“舌尖经济”。这百亩荷塘里不仅种植了水果莲,还种植了菜藕。村里一位村民在这里包了100亩的荷塘,截至目前为止,靠卖藕和租赁旅游设施,就已有近30万元的收入。眼下还不到采藕的最佳时间,按照一亩地6000-8000斤的产量,到时候也将会有一笔不小的收获。刘超表示,荷塘月色趣园不仅为村里的休闲产业带来了人流量,也壮大了集体经济。明年村集体打算继续扩大规模,将荷塘面积增至1000亩,并在荷塘周边打造民宿、农家乐等配套服务设施,到时候也将为更多都村民和贫困户提供工作岗位。“产业带动很重要,现在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赚钱,相比以往,村里外出打工的人也比少了很多。”

  今年42岁的李秀平因为患有小儿麻痹后遗症,加上丈夫身体一直不太好,之前被列为村里的贫困户。在村两委的安排下,今年李秀平在景区里租了间小商铺,以便平时做些小买卖。因为是贫困户,在租金方面也享受到了半价优惠。旺季的时候,李秀平超市里的矿泉水往往供不应求。谈及对未来的憧憬,李秀平笑到,“希望荷塘越办越好,以后能有更多的人来这里看荷花赏月色。”

  百年茶馆乐享惬意慢生活

  淮北临涣是一个具有三千年历史的文化古镇,也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这儿最具特色的当属茶馆文化。当地茶文化始于明代,这里的茶馆也是全国唯一一处延续至今600多年的乡村茶馆。在这里,你不仅可以感受乡愁记忆,跟几个老茶客搓上一盘麻,玩一下午扑克,同样也能听党课、看表演、拉家常、调矛盾、诉民意、讲政策;在这里,只需花上一块钱,你就能买上一壶茶,惬意地享受一天的慢生活。

  老茶客茶桌上对弈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踏步进入临涣城隍庙茶馆,角角落落堆放的都是从当地各个村里搜罗过来的老物件,满满岁月的痕迹;排放整齐的茶壶后面,海报架上的信息显示这里每周都要开一次“微党课”,在7月1日那天,主讲人陈文章来到这里讲述“让党徽在扶贫一线闪光”;这里几乎每个桌面玻璃下都会贴一个主题的法律科普。独特的茶馆文化吸引不少外地人前去体验,除了摄影基地、游客打卡地、乡村振兴学校、开放党校、连心茶室、法治文化示范基地等等这些标签的背后,折射出一个小小的茶馆背后不可忽视的公共文化服务价值。

  微党课日程安排表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临涣茶馆以茶馆为媒,调解百姓矛盾。不论是家长里短还是法律纠纷,这里都有专门的人民调解员进行调解。子女不孝、婆媳矛盾、夫妻矛盾、土地问题,邻里纠纷等这些问题在这里都能得到解决。

  “乡村小喇叭”成员李宝聚原是贫困户,如今他依靠在临涣茶馆唱大鼓成功脱贫。经常来这儿的喝茶的老百姓,几乎每个人都能随口说上一两个听到的扶贫好故事。“救急不救穷。人可以穷,但不能志短。”在老茶客看来,如果一个贫困户几年不努力脱贫,他也就不好意思再呆在这个茶馆里。安徽省基层理论宣讲专家库成员、淮北好人王士宏在这儿已经当了十多年的志愿者,在他看来,这里不仅是基层议事厅,同样也是共建共治共享理事会。

  2007年,临涣饮茶习俗入选安徽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如今的临涣茶馆早已成为临涣古镇的一张金色名牌。濉溪县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未来将围绕慢生活主题,依托临涣古镇千年历史文化,将其打造为一个慢生活旅游目的地。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江涛 )

产文相济助力精准脱贫 淮北濉溪幸福指数节节高

2020-09-25 17:58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