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影院按下“暂停键”一百七十多天后,与电影重逢的一个月,业界认为——“观众真的特别有活力!”
“重回电影院,就像重新回到家,喜欢那种沉浸感。”在广州读大学的阿杰,每周会去影院一到两次,了解到影院复工的消息特别激动,与朋友一同重温了《幸福来敲门》。
广州一位某1200座电影院的市场经理陈岩记得,影院复工时,不断有观众打电话过来说,你们终于复业了,辛苦了。“观众对影院还是很有感情的。”他说。
8月23日,北影节展映场,金逸影城朝悦店1号厅的《天堂电影院》散场时,一个女孩意犹未尽,轻轻用口琴吹起了电影主题曲,退场的观众驻足肃立,听她吹完整个曲子之后,掌声在影厅回荡。
……
7月20日,低风险地区部分影院有序恢复开放营业。到8月20日,影院复工刚满一月,全国电影票房就已突破10亿大关。在《八佰》的助力下,8月25日,全国电影票房大盘超5亿——这是影院复工以来,全国单日票房首度接近去年同期,还是上座率控制在50%的前提下。
从老片复映公益放映、中小成本新片登场,到一批强片定档暑期、国庆,再到50%上座率控制下的单日票房创新高,这是个信心重建的过程,也让不少电影业从业者笃定,恢复往日的喧闹不远了。
“观众真的特别有活力!”业界还认为,现在的观众比以往都要成熟,对于电影这种娱乐形态很有热情。年轻影迷构成当下电影市场主力军,据《灯塔专业版影院复工月报》复工近30天购票用户画像,30岁以下的观众超过60%。
回暖
两部影片打头阵定档阵营陆续扩大
7月16日,国家电影局发布7月20日低风险地区电影院可以有序恢复开放营业的通知。《第一次的离别》剧组迅速发布上映海报,“海报都来不及再修改,就在之前的基础上加个数字,”秦晓宇回忆。
这一个多月来,电影界人士的朋友圈被两部影片刷屏过:《第一次的离别》和《八佰》。
7月24日,北京的电影院恢复营业首日,身为影片主创的秦晓宇经历了一场特殊的首映式——严格的入场检查、全程佩戴口罩、影厅里即便满场也显得空荡荡的观众席……他也没能抢到《第一次的离别》首场放映的电影票,只能在影厅外围溜达。
《第一次的离别》是7月20日影院复工当天上映的唯一新片。早在7月13日,它即称影院何时复工,它何时上映。影院回应称“你们敢定档,我们就敢排片”。这是一次有“悲壮”意味的定档,毕竟秦晓宇也难以预料,届时影片的命运。
一切来得“猝不及防”,但结果比秦晓宇预想的要好很多。
踏出第一步,意义不凡。7月16日,《第一次的离别》定档后,《妙先生》《我在时间尽头等你》《荞麦疯长》接连定档,电影圈展现出团结的力量。8月3日,《八佰》的定档消息刷屏,正是影迷们热切期盼的大制作新片。
8月14日,《八佰》提前点映,国内最资深的电影营销公司之一、影行天下CEO安玉刚第一时间观看,“特别震撼和感动”,他给该片出品方华谊兄弟的一位朋友发了条微信:“参与这个项目的人同电影里的那些人物一样,都应该被记住。”
《八佰》主演之一、“谢晋元”的扮演者杜淳通过身边朋友了解到,整个电影圈的人都非常在乎《八佰》会取得什么样的成绩。中国电影圈沉寂半年,需要“强心剂”来鼓舞士气,《八佰》开启点映后,又有一大波新片定档,这给大家以信心。
“是一个特别利好的信号!”《八佰》上映后的票房表现,尤其是“七夕档”的火爆,也让广州青年导演黄梓振奋。黄梓的长片处女作《慕伶,一鸣,伟明》取材于导演真实经历,主要取景地在广州越秀区,用平实的笔触讲述了一个家庭的波澜。影片在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位列最快售罄影片之一,目前豆瓣评分7.6,成为继《过春天》之后又一部口碑上佳的广东青年导演作品。
“影院复工后,电影市场渐渐热了起来,我们觉得影片可以敲定在今年下半年上映了,”该片制片人钱艺妮对南方日报记者说。
市场的回暖也给电影公司以信心。8月27日,爱奇艺影业在京发布2020-2021年爱奇艺原创电影院线新片片单,包含《中国乒乓》《绝地追击》《彷徨之刃》《看不见的客人》等十余部影片,它们将在今年或明年上映。
选片
以经典影片暖场吸引资深影迷回归
影院复工初期放映的多是经典老片及中小成本文艺片。以经典影片暖场,安玉刚认为这种策略是对的,第一批走进影院的是最核心的电影观众,经典老片能先满足他们,激活市场。
“影院复工首周,票房连续七天上涨,表现超预期。大概与观众憋了太久的新鲜感以及冲动性消费心理有关,疫情期间首次进影院,也有纪念意义。”金逸院线总经理助理谢世明称。
影院复工初期放映的多是经典老片及中小成本文艺片。中影和华夏两家发行公司早前就公布了《寻梦环游记》《何以为家》《大鱼海棠》等数十部复映片单。
以经典影片暖场,安玉刚认为这种决策是对的。安玉刚所在的影行天下,负责科幻经典《星际穿越》和修复版《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以及诺兰作品《盗梦空间》在中国复映的宣传工作。《星际穿越》用时12天破亿,系首部破亿的重映老片,着实让安玉刚“有些惊喜”。
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教授说,《星际穿越》《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票房破亿,恰恰证明在影院观影是其他放映方式所难以替代的。“特别是这类有着强烈视听冲击力,带有仪式感以及能让心灵得以升华的影片,还是适合在影院观看。”
阿里影业灯塔首席科学家易宗婷观察,老片复映能对影院的开业信心起到推动作用,“复映片上映只是表象,中影和华夏的复映片给到影城的全部分账份额,侧面也在反映相关部门对于‘救市’的扶持。”
“我们影院领导说‘你不开他也不开,大家永远都没办法开’。虽然亏,但先开起来再说。要让观众知道我们复业了,并且防疫措施做得很好。”陈岩说。
不过,恢复营业后,租金、管理费、人员支出等都是横在面前的难题。“我们已经做好了今年会亏本的准备。”陈岩说。据他描述,每天净成本高达三四万元,也就是说,在占据10%左右食品饮料收入目前是空白的情况下,每天的票房收入必须超过四万元,才算不亏本。
8月14日起,随着“影院上座率从30%提高到50%”相关规定出台,及《八佰》上映首日全国票房在电影复工后首破1亿,都让陈岩重燃信心,“影院还是要靠影片带动,不然市场很难热起来。”
拉动
消费券叠加电影节激发更大的观影热情
多地都在帮助电影业纾困。如北京市电影局曾向影院发放“疫情专项补贴”等三项补贴;广东对影院最高补贴31万元,返还、减免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上海电影集团推出总额达10亿元的“影院抗疫纾困基金”……种种举措都在助力电影市场重振雄风。
受疫情影响,电影消费被抑制了几个月,为了推动电影市场复工复产,激发消费者观影热情,全国多地推出公益票价或发放“观影券”的惠民观影活动。
7月20日至31日,广东省电影局联合广州、深圳、佛山市委宣传部举行了“走,看电影去——广东优秀电影5元观影活动”。在影院复工之初的7月底,佛山还派发了超20万张观影券。
陈岩所在的影院响应了“走,看电影去——广东优秀电影5元观影活动”活动,复映影片5块一张票,“只求来观众,不求赚钱”,如他所说,这样的活动,切切实实地在复工初期积攒了人气。
而“观影券”的发放与电影节的举办也能产生叠加效应。业内人士称,电影节相关活动,既可以促进电影产业本身的发展,也能让公众在疫情后重燃对电影的热情。
同时,多家电影公司联合抖音、猫眼等平台发起“再一起看电影”助力计划,众多电影人现身抖音直播间为电影“带货”,推出诸如买一送一、一分钱预付权益等电影票优惠福利。以8月15日徐峥、陈赫、王俊凯等五位电影人的那场直播为例,发放福利超200万,带动3700家影院订单及18部影片售票。
抖音方面向记者介绍,直播形式为电影“带货”,无形中给观众市场与电影行业带来动力,“让观众获得优惠福利,产生更大的观影热情,有效激活了观众市场”。另一方面,互联网平台联合票务平台开辟了站内直播这一宣发思路,也为未来的电影宣发提供了新方法。
易宗婷建议,影院应积极进入线上营销的阵营,“在这点上万达做得很好,在疫情期间,开始尝试自营影院的直播售卖影城卡。”此外,易宗婷还建议影院提升单厅上座率或早场的利用率,这些时段的影厅和排片,还有可开发的空间。
单片方面,阿里影业从《我在时间尽头等你》开启了22场线上直播卖票活动,应该是复工以来规模最大的观影促销活动。
讨论
是“报复性”反弹,还是“真复苏”?
国内电影市场究竟是“报复性”反弹还是“真复苏”?业内认为二者兼具。流量、IP的泡沫都在消退,“内容为王”才是第一法则。国产科幻电影创作也有很大想象空间,“科幻十条”的出台提供了很好的环境要素。
易宗婷说,复工后整体市场需要有强片上映带动,大盘才能复苏,在《八佰》点映后这一趋势才开始显现,但还需要有接盘大片上映,该热度才不会断档。而9月4日上映的诺兰科幻新作《信条》,有望延续这样的热度,该片也是疫情下首部全球公映的大片。
业内人士大都对今年“国庆档”持乐观态度:《我和我的家乡》与《夺冠》《姜子牙》《一点就到家》等组团闯入今年“国庆档”。陈旭光认为“国庆档”将掀观影高峰。电影市场分析专家南如珉同样称,不出意外,随着上座率限制继续放宽,今年“国庆档”的最终表现或将不输去年同期。
电影市场究竟是“报复性”反弹还是“真复苏”?陈旭光、南如珉、安玉刚认为二者兼具。
谢世明认为,“国庆档”的热度可以覆盖整个10月,11月的影市相对较淡,“有《黑寡妇》《神奇女侠2》等影片值得期待,不排除11月有好莱坞大片上映的可能性,12月贺岁档则又以国产大片为主了。”他说,随着重磅大片陆续投入,市场确实越来越好,未来可期。
采访中,陈旭光强调了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而国产科幻电影创作也有很大想象空间。
8月上旬,国家电影局、中国科协印发《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被称为“科幻十条”。《流浪地球》的大热给陈旭光以启发,去年他曾提出,呼吁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与“想象力消费”时代的登临。《流浪地球》为行业树立标杆,但资本投入更需要一个大环境,陈旭光认为,“科幻十条”的出台,给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环境要素。
此外,陈旭光说,疫情影响下,影游融合类电影将成为电影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会有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如影游融合网络大电影《倩女幽魂 人间情》、互动剧《她的微笑》、游戏改编电影《征途》的成功都证明了这一趋势。易宗婷说,当下无论从项目储备量还是宣发期的电影数量,较之去年同期都有严重缩水,对电影制作公司及影院来说,这个“缓冲”起码得1-2年。
疫情对中国电影行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如南如珉所说,会形成巨大的洗牌效应,而资本对该行业重建信心也需要时间。“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更理性地看待,流量、IP的泡沫都在消退,内容为王才是第一法则”他说。
延伸
疫情下露天电影
重新焕发出生机
看电影还可以更浪漫。
上世纪70年代开始,露天电影在我国逐渐流行。它不仅是一种简单的观影形式,还是几代人的记忆缩影和情怀载体。今年以来,此前淡出的露天放映在疫情下重新焕发出生机,夏日的微风混合着爆米花的香气,看电影也成为一种既浪漫又有烟火气的存在。
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FIRST青年电影展及北京国际电影节都设置了露天放映环节。此次北影节组委会设置的“露天放映”单元在北京中间艺术区、南锣书店、枫花园汽车影院、合景摩方(北京)购物中心火热展映了八天。
7月底到8月初,肖一凡带着他执导的首部长片《龙门相》(暂定片名)参加了FIRST青年电影展。期间,影片举办了一场露天放映。那天,广场里放了几百把椅子,要持证件或电影票入场,没买票的观众也可坐在广场周边台阶上围观。从专业角度而言,现场“光污染、声污染严重”,混杂着酒吧唱歌的声音,有两台音响放映时不知何故没有发声,银幕暗部糊成一片,有两个画面甚至看不清人脸……“但没所谓,露天放映的氛围很好,”肖一凡兴奋地说。
不过,露天放映多是电影节展映的一种形式,在城市、乡间组织的露天放映也基本是公益活动,也就是说放映方并非想以此来盈利。
而露天电影也可以成为文化扶贫的方式,集结中国电影人和体育界人士力量的大型公益节目《温暖有光放映队》,正在电影频道热播,预计10月收官,节目开启的是横贯十省的“送电影下乡”之旅。
当下年轻人或许对露天电影较为陌生,但它始终深藏于几代中国人心间。“村子里只要一喊‘今天晚上有电影’,吃完中午饭我就搬着小板凳跑去中间占位置,”参与《温暖有光放映队》的放映队员、演员郭晓东,至今仍对露天电影情有独钟,“一蹲蹲一下午,一直到晚上看完。”因放映地多是电影放映条件并不便利的乡村,该节目采用的是露天电影模式。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陈岩”为化名) 记者 刘长欣 实习生 谭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