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青瓷的今与夕

2020年08月26日 15:19    来源:新民晚报    吴南瑶

  原标题:用一炉窑火烧制时间的形状

  龙泉青瓷的今与夕

  在超越了实际功用的界限后,人类精神的丰富性在器物里找到了一个直观的宣泄口和可靠的栖息地,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中也藉此加入了古人的审美哲学与生活方式。这或许就是器物的魅力所在。

  瓷都上垟古朴雅致,苔影斑驳,一千多年的时间长河流过,镇上的青瓷古龙窑,多少年来窑火未断。

  前不久,因“问海借力·沪享龙泉”健康生活畅享季活动的举办,龙泉青瓷在沪上爱瓷人中又成热词。始于三国两晋,盛于宋元,几经兴衰起伏,1949年之后,根据周恩来总理“关于迅速恢复中国历史五大名窑,尤其是龙泉窑和汝窑的生产”批示,上垟镇设立国营龙泉瓷厂及青瓷研究所,集中了龙泉最优秀的民间制瓷艺人,包括韩美林等著名工艺美术家都曾在那里从事设计工作。

  传承的不是物质而是技艺

  龙窑是传统窑炉最经典的一种形式,多见于江南,总是依一定的坡度建筑,形似卧龙。烧窑的时候在窑头点火,火顺势而上,燃烧直至窑尾。据说龙窑有灵气,点火或者冷却的时候常常会下雨。为了祈祷烧制顺利,龙泉地区至今仍保留传统的开窑祭祀仪式。

  在窑边长大,上世纪70年代末,17岁的陈爱明顶替父母进国营龙泉瓷厂。那些年,山野丘陵之间的这个小镇,“瓷窑林立,烟火相望”,一批如今国宝级工艺美术大师徐朝兴、毛正聪、夏侯文、叶小春等都在瓷厂工作。

  四十多年过去,国营瓷厂和青瓷研究所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原国营瓷厂及青瓷研究所办公大楼、职工食堂、大烟囱等保存完好,旧址上建起了“龙泉青瓷文化园”,当年的学徒们也人到中年,其中翘楚如陈爱明已是当地仅有的两位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一。

  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陈爱明说全镇都沸腾了,世界青瓷在中国,中国青瓷在龙泉,这无疑是对龙泉青瓷1700多年历史最好的褒奖。但热闹过后,陈爱明这一辈的青瓷人尤其清醒,“联合国教科卫组织认定的是我们的烧制技艺,而不是我们烧制出的那些瓶瓶罐罐,我们要传承的也是这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技艺。”

  从古至今,龙窑柴烧的艺术地位不可撼动,因妙造自然,可遇不可求。但也因其今生产成本高、周期长,稳定性和成品率也非常低,早已被隧道窑等现代化的烧制方法取而代之。陈爱明们又将如何守护这门传统的技艺?

  没试过怎知成与不成

  因为参加活动,陈爱明和龙泉青瓷协会的同仁们在上海盘桓了数日。这于他是难得的清闲。茶友杨家清说,每次回龙泉拜访陈老师,没有一次不是见他在窑里盯着的。

  从选料、清洗、练泥等工序,再拉坯制器,素烧上釉,最后入窑烧造,每一个环节都不愿假他人之手,这在陈爱明这样级别的工艺师里是很少见的。陈爱明说,青瓷以色为美,以简约为上。文化与传统的传承,靠的是一个字:“诚”;做匠人,千年匠心的核心也是这个字,诚信不欺。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大概也是这个道理。

  2014年年初,当地协会在“文化园”给陈爱明做了个人工作室。地方大了,条件好了,在刚布置好的陈列室踱步,陈爱明看着之前自己的作品却怎么都看不下去。正值春节,一个人闷在工作室的陈爱明给老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艺家高峰打了一个电话。

  陈爱明比高峰小几岁,这段难得的良师益友的缘分早在1993年就结下了。那时高峰到瓷厂创作,陈爱明是瓷厂质检科的工作人员,“你知不知道外面很多企业破产,工人很多下岗没事做,你现在应学好技艺,将来下岗后可以自己办厂。”高峰的一句话改变了陈爱明的人生轨迹。自此,陈爱明就像变了一个人,没日没夜练习手拉坯,又同时拜在徐朝兴门下,学习龙泉窑传统技艺。

  龙泉青瓷以青色为取向,是从晋至宋的审美主流。宋元之美,则是上千年上千万件器物,形成的一个规范。传统青瓷如脂玉般莹润而略带透明质感与色泽含蓄、玄妙而灵动,如同一位隐逸的高士,默默无言,心灵却微妙、闲适、优雅而自乐。

  奥妙是天定,但也在人心。从1994年开厂,二十年间,靠着名师点拨以及自己的悟性和勤奋,陈爱明探求着千年青瓷的奥秘,感悟着工与艺的玄妙差别,也不断更新着自己的美学观、人生观。电话里,“什么是好的青瓷”,他竟又向高老师提出了和二十年前一样的问题。这一次,答案显然得靠陈爱明自己去发现。

  “我想试试其他釉色可以吗?我想改变一下烧制的时间可以吗?”

  “你就去试啊,烧坏就烧坏,又有什么关系呢?”

  秘密都藏在时间里

  找不到灵感的时候,陈爱明喜欢去山上的龙窑转转。十几米以上的砖窑,温火、挤火、上火到熄火,往往要花上几天几夜,而改用现代窑炉后,10-12小时就能完成一炉烧制。

  时间是相对的,既可以拉长也可以压缩,唯独不能回转。

  瓷是泥土与火的艺术,但时间才是能量转换的介质,陈爱明心中一动,龙窑柴烧的魅力就是在漫长的烧制过程中,由温度的微妙变化造就的,那么何不人为地延长液化气炉的烧制时间,改变升温曲线呢?

  那实验性的一炉,烧了48个小时,陈爱明守在炉边,一步没有离开。半小时记录一次,半夜最困的时候,就在炉边来来回回地走,是掌控,更是耐心的等待。开窑的那一刻,忐忑的心情不亚于等待产房大门打开,终于,泥与火让一维的时间拥有了迷人的形状。捧着宛若天成的作品,陈爱明开心得又是好几夜睡不着。

  在陈爱明眼中,自己的每一件作品都是有生命的。从瓷土的粉碎、陈炼到釉料配制,从制坯、上釉到装窑、烧窑、质检甚至包装,正是在年复一年的真实劳作中,建立了他与青瓷的血脉关系。“青瓷技艺是一门不能停止的艺术,新的想法、好的创造都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创新,只能在亲力亲为的制作中才会出现,一旦停止,技艺就会随之停滞不前。”陈爱明说。

  如同不同季节里的天空、山川、湖水,又如同中国人的性情自然含蓄、冲淡质朴,千年青瓷中藏着几代匠人的匠心,还有中国的诗意生活、文人气质和东方精神。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龙泉青瓷的今与夕

2020-08-26 15:19 来源:新民晚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