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百景图》里的文化记忆

2020年08月25日 08:13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周 缘

  伴着悠扬的琴音和笛声,挑着担子的商贩在水网密布的街巷中穿梭,拿着风筝的孩童在黛瓦粉墙的民居前嬉戏……这些脱胎于仇英《清明上河图》、徐扬《姑苏繁华图》等古画的场景,以二次元的方式呈现出来,令人耳目一新。

  最近,一款古风经营类游戏《江南百景图》走红,引发诸多关注与讨论。在游戏中,玩家将化身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徵明,从莳花植木到筑房造屋,亲手营建属于自己的江南。真实还原的文化遗迹、细节考究的生活元素,让人浸润于明代江南的诗画意境,重拾关于江南的文化记忆。

  红楼栉比、画舫衔接的山塘街是明代江南最热闹的街区之一。《江南百景图》中复刻了苏州山塘街上富有传奇色彩的狸猫石雕。山塘街东至“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阊门,西至“吴中第一名胜”虎丘,全长七里,故称“七里山塘”。而在民间百姓的口耳相传中,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做“七狸山塘”。传说刘伯温曾被朱元璋派到苏州视察,设七只石狸镇守山塘河,以固一方安宁。然而时过境迁,这些石雕下落不明,直到2006年,当地重修了七座神态各异的石狸,置于沿街桥畔。这七只“萌萌哒”石狸各有吉祥美好的寓意,如今已成为古街上备受游人喜爱的景物。

  在应天府的一隅,一座九层宝塔高耸入云,指尖划过屏幕,檐角的风铃叮当作响。《江南百景图》中这座气势恢宏的宝塔,就是享誉世界的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明代南京称应天府,大报恩寺是城中历史最悠久的佛教寺庙。明永乐年间寺毁于火,明成祖朱棣下令于原址重建。这座寺院耗费巨大人力物力,至宣德年间才完工,其中最辉煌的建筑是通体琉璃、佛灯长明的九层琉璃宝塔。它矗立在长江的港口,是大明王朝繁荣的象征,令无数西方探险家心醉。落成200年后,荷兰画家约翰·尼霍夫赞其“光辉业绩完美证明了那句关于‘不朽’的古谚”。可惜琉璃塔毁于太平天国的战火,现今存世的仅有部分琉璃构件。南京博物院用历史构件复原了大报恩寺琉璃塔的一座琉璃拱门,让观众得以管窥宝塔的精美华丽。

  一边是壮丽的皇家庙宇,另一边则是精巧的私家宅邸。兴建园林在明代江南蔚然成风,“中国四大名园”中的拙政园和留园均始建于这一时期,使人“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游戏中的“东园”是苏州留园的前身,园主人以北宋末年“花石纲”遗落的太湖石造景,叠石理水,把对天地自然的理解融入一方庭园内,如文震亨《长物志》中所写:“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清乾隆年间,为迎接皇帝下江南,东园中玲珑纤峭的瑞云峰被移入苏州织造署中的行宫花园(现为苏州第十中学校园内)。同为“花石纲”遗物的冠云峰保留下来,是今日留园的标志性景观。

  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之下,是书声琅琅,丝竹悠悠。明代中叶,被誉为“百戏之祖”的昆曲在江南兴起,后传入北京。大量优秀的昆曲剧本涌现出来,汤显祖的《牡丹亭》即是其中佼佼者。《牡丹亭》中“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爱情故事被改编成《江南百景图》中的探险剧情,以章回体小说的形式推进,开头和结尾的插画都模拟了苏州版画,色块错位的细节还原了明代套色印刷的效果。明清时期戏曲、传奇等通俗文艺作品的兴盛,让插入书籍的版画也蓬勃发展起来。仅是《西厢记》,明清时期的插图版本就有近40种。这些版画既精准描摹了人物情态,又在园林书斋、陈设清供上用笔良多,展现了当时文人焚香、品茗、插花的清雅生活。苏州桃花坞一带曾聚集大批画师与匠人,他们的画工与雕工巧妙结合,创造出色彩绚丽、刻工精细的版画风格。

  除了听曲看戏,古人聚会娱乐时还发明了一种根据道具猜剧目的游戏,称为“昆曲暗戏”。如以松耳面盆、刨花刷、玛瑙镜子暗合《牡丹亭·游园》,以皇帝便帽、白玉拂尘指代《长生殿·惊变》。南京博物院收藏有一套昆曲暗戏玉玩,包含117件器物,都是典型的苏州玉工,构思精巧,雕琢细腻,体现了昆曲文化的魅力和江南工艺的水平。

  江南风雅传承至今,融入手游等文创产品中,焕发出新的活力,激起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喜爱和共鸣。《江南百景图》等现象级产品的出现,为传统文化在当下的创新传播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卓 )

《江南百景图》里的文化记忆

2020-08-25 08:13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