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绎 郭翀
“彰显省会担当南昌怎么干”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开启了省会南昌新一轮发展的热潮,也为南昌文化产业大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和新期待,南昌要思想更解放一点,改革创新的举措更多一点,把文化强市战略作为重要抓手,在文化产业引领区建设上下功夫,为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开创赣鄱文化繁荣发展新局面做出南昌贡献、彰显省会担当。
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在省会担当中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党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政治引领,落实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党的领导落实在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工作中,使党的领导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核心引领作用。要认真贯彻落实好最近召开的全省文化强省建设推进大会的部署,增强发展文化产业的行动自觉,根据当地实际有效整合资源,大胆创新,制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举措,谋划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建立由党委宣传部门牵头的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用足用好省委、省政府系列支持政策,加大公共财政对文化产业项目的资金扶持力度,上下联动形成合力,推动文化产业在多领域快速发展。
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的营商环境,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性,应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实现审批内容、过程和标准的公开化、透明化与规范化,不断优化文化企业的发展环境,让文化企业沐浴阳光雨露茁壮成长;应积极探索符合文化产业发展内在规律的发展模式,鼓励“互联网+”和基于数字经济等业态创新,鼓励多样化特色发展,同时引导文化企业与社会资本有效对接形成叠加效应,不断壮大文化企业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应鼓励各产业园区提升现代管理与运营水平,提高园区文化产业孵化、产业指导、投融资担保、品牌宣传、政策咨询等专业化服务水平,提高园区对文化企业的孵化能力,增强文化产业发展后劲。
在文化产业差异化发展上下功夫,形成文化产业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发展新格局。应活化利用历史街区的名牌效应,挖掘滕王阁、万寿宫、绳金塔、百花洲等历史文化元素,赋予时代发展的新内涵;积极探索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传承有机结合的新路径,塑造文化产业新品牌,形成新风范,不断拓展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新空间。应把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古玩及艺术品交易与推动文化消费有机结合,打造具有产业影响力与品牌号召力的系列艺术街区,依托南昌VR产业基地,综合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支持文化产品数字化、网络化生产传播,鼓励和引导自媒体、有声电子读物、知识赋能等内容生产和传播,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和新业态健康发展。
在推动文化产业集聚中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在全省文化产业引领区上树标杆。应以文化产业园区集聚发展为抓手,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和数字化文化产业发展,制定并落实鼓励文化产业园区集聚发展的政策措施及规范管理办法,发挥699文化创意产业园、中航长江设计师产业园、太酷云介时尚产业园等园区的示范引领作用,形成文化消费、创意设计、艺术品市场等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集聚区,打造文化产业引领区样板。另辟蹊径推动“文、商、旅”深度融合,点亮城市建设新景观,例如围绕百花洲文化积淀和景区规划,打造百花洲文化艺术与旅游集聚区;挖掘万寿宫历史文化内涵,将文化传承、商业配套、街区景观深度融合,打造“赣鄱文化第一街”,使南昌文化产业引领区各具特色。有效提升老旧厂房等板块的产业孵化功能,拓展文化产业发展新空间,支持利用工业老旧厂房、仓储用房、传统商业街和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等,推动江纺老厂、洪都老工业区等工业遗址转型升级,打造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使南昌文化产业引领区更具魅力。
引进和培育并重,加强文化产业人才建设。引进方面,加大高层次文化产业人才的引进力度,制定专项人才引进政策,建立人才资源库;对引进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创意和技术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在住房、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建立柔性人才引进机制,对有特殊贡献的行业领军人才和团队实施“一人一策”。培育方面,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专业技术人员依法依规从事文化创意成果转化等创新创业活动;鼓励文化企业以知识产权、无形资产、技术要素入股等方式,加大对骨干人才的激励;出台政策支持在昌普通本科高校、职业院校加强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着力培育创意、策划、管理等方面人才;在文化产业园区建立毕业生实习机制,对高校教师和科技人员入园创业予以政策支持,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产业园区企业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加大产学研对接力度,大力扶持地方院校的创意设计、数字媒体等专业,优化课程设计和实习环节,切实培育一批创意设计、研发和销售管理人才,增强文化产业园的内生动力。
(作者单位分别系华东交通大学、南昌市社会主义学院)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