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悯农》作者的蜕变说起

2020年08月17日 14:06    来源:大众日报    周学泽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习近平强调,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我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孔子在吃上就特别讲究,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与此同时,崇俭戒奢、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在我国也历史悠久,比如,孔子在《道德经》云: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墨子》:俭节则昌,淫佚则亡;《韩非子》: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你看,儒、道、法等诸子百家,虽然彼此争鸣,但在节俭上有很强的共识。

  当然,谈到节俭美德文化,最出名的还是唐代李绅(772年-846年)的《悯农》二首。《悯农》诗二首,最著名的是“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在中国几乎达到了人人背诵的程度,即使一些不识字的老农,批评孩子浪费,也会随口吟出这首诗。

  许多人不深究的话,读完李绅的《悯农》诗,会认为李绅是农民出身,或者日常生活至少和农民很接近,其实不然,李绅出身地地道道的官宦家庭,他是唐中书令李敬玄曾孙,祖辈和父辈也都做官,父亲虽然官不大,但也做到了县令一职,他自己则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高位。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读完这充满美德的名句,人们一般都对作者充满深深敬意,想诗人必定是品德醇厚、简约节俭之人。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前期深抱儒家济世情怀的李绅,在仕途大进之后,悯农心渐失,逐渐蜕变成一个花天酒地、滥施淫威的酷吏。

  宋初人编的大型类书《太平广记》记载:“李绅以旧宰相镇一方,恣威权。”“时人相谓曰:‘李公宗叔翻为孙子,故人忽作流囚。’于是邑客黎人,惧罹不测,渡江淮者众矣。主吏启曰:‘户口逃亡不少。’绅曰:‘汝不见掬麦乎?秀者在下,粃粏随流者不必报来’。”意思是说在李绅治下的百姓,终日惶惶不安,于是纷纷渡江淮而逃难。李绅死后,被定性为酷吏,受到了“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的惩罚。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但李绅的蜕变依然让人伤心和失望,毕竟这是写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天下名句的人,发人深省。李绅的蜕变,给后人起码提出了以下警示:一是人会随境遇不同而发展变化,有的人不是越变越好,而是有可能由好变坏;二是节俭美德的养成,并不是会写作、背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就可以一锤定音。

  李绅能写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肯定是亲眼见到农民一个汗珠摔八瓣的辛苦,但即使是目睹过农民日下劳作的不易并写下深刻体会诗句的他,仍然因为仕途的变化而产生人生观、生活观的变化。谈到这里,笔者想到一些贪官悔悟中常说的:“我是农民的孩子”——农家生活的贫困并不能保证一个人永远保持节俭、不贪的品行。因此,节俭等美德的养成,实在是需要“一生的修为”。

  李绅的蜕变提出一个问题,即如何增强节俭教育的有效性。我的孩子是个小学生,背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也是滚瓜烂熟,但有时候仍然浪费粮食,每次发现,我就对她一顿批评。会背,不一定理解诗句背后农民的辛劳。有一次,我把小时候种小麦和玉米的经历告诉孩子,当她知道小麦成长需要经过深秋、冬天、春天、夏初几个时间后,很是吃惊,对节约粮食的重要性有所领悟。

  节俭教育,关键还是体验。小时候在农村生活,除了不懂事的孩子,没见谁浪费粮食,那时村里人骂人,最狠的话并不是鲁迅先生议论过的“国骂”,而是“不吃人粮食的”——“不吃人粮食”,就是“不是人”。在农村,你会看到,即使是大家普遍认为很坏的人也不会浪费粮食,因为每个人都知道劳作的辛苦。因此,最好的节俭教育,必须增强体验性。

  李绅的蜕变也说明一个问题,节俭美德教育的局限性。道德教育有效,但不具有强制性,因此有其局限性。我国出台了《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遏制公款吃喝浪费,将制止吃喝制度化,这是真正的长效机制。“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让节俭美德深入人心,外现于行动,注定需要持之以恒。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由《悯农》作者的蜕变说起

2020-08-17 14:06 来源:大众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