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广告赶出去,也只是提升通知书整体气质的第一步。
近日,教育部和国家邮政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2020年高校录取通知书寄递工作的通知》。其中,“严禁高校、邮政企业在录取通知书邮件内夹寄、夹带与新生报到无关的商业广告等宣传材料”规定,引起了舆论的关注。
随着各省高考志愿填报工作陆续展开,高考“录取季”马上就要到了,被录取的准大学生们也将很快收到录取通知书。不过,近年来,有些录取通知书却有演变成商业手册的趋势。随着通知书寄来的,不仅有学校提供的各种材料,还有一些商业广告,像手机驾校广告,美容美发优惠券等。这些“无孔不入”的广告引发了人们的反感。
商家追求广告效应的最大化无可厚非,但商家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当有所不为。录取通知书是高校同意学生进入该校就读的凭证。对于准大学生们来说,苦读十二年,就是为了踏入大学的殿堂。因此,在他们眼中,录取通知书的发放,是一个非常具有仪式感的过程。录取通知书中若夹杂着商业广告,不仅是一种视觉污染,还伤害了他们的感情,亵渎了录取通知书在他们心中的神圣感。
从这个角度来说,教育部和国家邮政局发布的通知很有必要,既是整顿录取通知书夹带广告乱象的应有之举,也是维护招生录取工作严肃性的应有之义。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若想根除这一乱象,仅靠“禁令”是远远不够的。
熟悉通知书发放流程的人都明白,如果商家没有得到学校的“默许”或者邮政企业的“帮助”,根本不可能将商业广告塞到录取通知书中。而有些学校、邮政企业为什么如此热衷在录取通知书中塞入广告,原因就在于利益诱惑大而约束成本过低。毕竟,目前对于在通知书中夹带商业广告的行为,还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加以约束。
所以,要想根治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必须行动起来。一方面,要完善法规,尽早弥补法规的漏洞。按照广告法的规定,“不得利用中小学生和幼儿的教材、教辅材料、练习册、文具、教具、校服、校车等发布或者变相发布广告。”相关部门可以考虑参照这条规定,为想在录取通知书上面“挖掘商机”的行为立下禁令。另一方面,要继续细化责任,建立通知书发放责任人制度,由谁封装通知书,由谁发放通知书等环节,都要明确责任人。一旦发现通知书中存在商业广告后,监督部门可以追根溯源确定背后的责任人,进行严厉处罚。
一纸录取通知书不仅是新生入学的凭证,更是在方寸间尽显一所大学的精神气质。近年来,已有不少大学开始重视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面子”和“里子”,并将其作为新生“入学第一课”。把广告赶出去,也只是提升通知书整体气质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