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40岁生日快乐!

2020年08月03日 17:02    来源:羊城晚报   

  1991年7月31日,11岁的哈利·波特收到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霍格沃兹魔法学校的录取通知书,由此踏上他的魔法之旅……2020年7月31日,陪伴无数青少年长大的哈利迎来了他的40岁生日。

  今年也是“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进入中国20周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学院纪念版,包括格兰芬多、斯莱特林、赫奇帕奇和拉文克劳四个学院版本。31日晚,该社将举办迄今为止最大型的线上直播暨哈利·波特学院杯争夺赛。

  与此同时,“哈利·波特”系列八部电影正在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第一部电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4K修复3D版,定档8月14日在内地重映。

  二十年了,来自魔法世界的魅力为何丝毫不减?全世界的“哈迷”为什么越来越多?电影重映的那一天,你会COS某位角色去影院吗?

  二十年

  如果你是资深“哈迷”,你一定知道哈利·波特粉丝网站,一定做过“哈迷十级”测试题……在众多“哈迷”心中,“哈利·波特”系列的小说和电影是无法分割的,电影将人们想象的世界搬上大银幕,而声光画电未能穷尽的内容还是要回到文字世界去寻找。

  迄今为止,“哈利·波特”小说系列销量已逾5亿册,被翻译成79种语言,作者J·K·罗琳也因此荣获大英帝国勋章、法国荣誉军团勋章以及安徒生文学奖。系列小说共改编成8部电影,全球票房达77.2亿美元,仅次于《星球大战》(超90亿美元),高居系列电影票房榜亚军。电影的口碑也相当优秀,豆瓣评分最低的一部《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也有8分,最高的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高达9分。

  创下出版史奇迹

  “哈利·波特”首次来到中国,是从200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引进出版原著小说开始的。当时, J·K·罗琳已经写完了前三部,英文版均已出版。2000年10月,《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哈利·波特与密室》《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中文版首次和中国读者见面,立刻风靡校园,成为无数青少年最喜欢的书之一。

  2001年六一儿童节,第四部《哈利·波特与火焰杯》在美国纽约举行了一场神秘的首发Party,仪式定在半夜12点,99辆卡车把所有新书按保密协议运到各个书店,孩子们苦苦等到零点,就为了第一时间拿到书。这次盛大的首发式过后,几乎全球都知道了哈利·波特。“当时中央电视台联系我们做了一期节目,节目播出后,哈利·波特在中国就更有知名度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哈利·波特”系列编辑王瑞琴说。

  “哈利·波特”在中国出版历史上也创下了奇迹。王瑞琴还记得,前三部的首印数是20万册,到了2003年,“哈五”首发印了80万册,一周后又加印了20万册,两周内总共印了120万册。“哈利·波特”引入中国20年来一直畅销不衰,今年还入选了教育部《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

  陪伴无数人成长

  “如果没有发生疫情,我们原计划从春节后开始一系列纪念活动,现在只好转到线上和读者交流,同时也在马不停蹄地推出20周年学院纪念版图书、《哈利·波特:电影角色书》等。”王瑞琴说。

  王瑞琴认为,“哈利·波特”系列以“哈四”为过渡,前三部的情节以魔法、冒险为主,构建起全新的魔法世界,人物个性相对简单,正邪两立,爱憎分明;而到了后三部作品,故事情节越来越复杂,关于人性复杂性的探讨尤为突出。

  “这样的情节发展与过渡模式,对于伴随哈利·波特成长的一代人来说,是非常契合心灵成长的轨迹。读者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思考和面对的问题,与哈利在每一部书中的成长与思考相吻合。从这个角度来看,‘哈利·波特’系列绝不是简单的儿童文学作品,而是真正能够伴随读者成长并影响其一生的系列图书。”王瑞琴说,“魔法不仅存在于虚幻的世界里,更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魔法世界不仅仅是在讲述咒语和道具,更是在告诉读者勇气、爱、友谊与正义的力量。”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译者马爱农,对这套书的情感也是逐渐加深的,“翻译前三本就像在上台阶,到第四本渐入佳境,出现了很多奇怪的新事物,人物和情节也更加丰富。”马爱农说,她最喜欢的人物是罗恩,“他就像邻家小男孩,身上有笨拙、困惑甚至一些可笑的表现。虽然他不是绝对的主角,但是他的善良、幽默和勇敢,通过很多细节打动了我。”在马爱农看来,引人入胜的魔法、感人生动的故事、丰富的人物塑造、幽默的语言,都是“哈利·波特”系列经久不衰的原因。

  学者说

  温儒敏:奇幻之中有着合理与真实

  从2000年算起,如果说《哈利·波特》的第一代读者是“80后”,如今它的读者已经来到了“10后”。今年8岁的彭小皙,在一个月内就看完了“哈利·波特”系列全七册。书是小皙的“80后”妈妈早年买的,疫情期间宅在家里,小朋友开始进入魔法世界。“本来计划看完一本书就看一部电影,后来电影她也不看了,说还是书好看,电影里有些画面她看着有点害怕。”小皙的妈妈说。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部编本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告诉记者,一提到哈利·波特,很多孩子的眼睛会发亮,有说不完的话题,就算不爱读书的孩子一接触到哈利·波特,马上就着迷,变得爱读书了。为什么这样的“大部头”能赢得众多中国读者,他认为这是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

  温儒敏的外孙女也是小“哈迷”,问她为何喜欢哈利·波特,她说因为神奇。故事中那些神奇的情节,能激发读者天马行空的想象。魔杖、猫头鹰信使、飞天扫帚、魔法石、隐形衣、魔镜……虽然明知都是虚构的,但大家还是喜欢,因为在奇幻之中有着合理与真实。

  “哈利·波特”系列也能看做是“成长小说”。小哈利被魔法学校录取,经历了青春期的快乐和烦恼,魔法不断长进,但也遇到很多麻烦事。他不是神一般的英雄,成长过程也出现了各种问题,而人物的不完美却能赢得读者认可,因为读者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温儒敏还特别提到,在这个过分物质化的时代,“哈利·波特”系列让人感受到道德的力量。“这个世界写到了生、死、爱、恨、贫穷、财富、命运、奋斗、正义、阴谋、邪恶,等等,也写到了人性的阴暗。读者跟着哈利一块儿长大,会从最初倾心于奇幻,到逐渐体会人生的复杂,最后和哈利一起面对成人世界。‘哈利·波特’有教化的意义,甚至有些哲理,不同层次的阅读都会各有所获。”

  “哈利·波特”系列有着许多西方文学经典的元素,从罗马史诗、希腊神话,到狄更斯的小说,一些精彩的故事原型和描写素材,都创造性地“转化”成为这部小说的组合件。温儒敏说,J·K·罗琳在创造小说时,借鉴了好莱坞电影的某些技巧,包括《魔戒》三部曲、《星球大战》等,这也让她的作品形成了雅俗交融的艺术特质。

  粉丝说

  乔伊:把婚礼现场布置成霍格沃茨

  2003年,11岁的乔伊在朋友家第一次接触到哈利·波特,那是一张《哈利·波特与密室》的电影光盘。看完电影后,乔伊被影片中的魔法世界震惊了:“当时我还在念小学,发现这个魔法世界不仅有各种各样的奇妙想象,也有很多和现实对应的内容,太令人着迷了。”

  看完电影后的乔伊立刻跑到新华书店购买“哈利·波特”原著小说。其后,每到最新一部作品出版,乔伊一定是当地第一个冲到新华书店买书的粉丝。“现在想来很感谢我的父母,以前‘哈利·波特’还不算指定课外读物,但父母很支持我阅读,对我沉迷于魔法世界也没有反对。”乔伊说,她甚至专门做过关于各种咒语的笔记,试图“学习魔法”。

  乔伊发现,类似“哈利·波特”这类作品,中国本土原创的很少,“要么是神话、民间故事,要么是偏低幼类型,而‘哈利·波特’完全不一样,对于当时的我来说,那就是一个几乎完美的世界,特别希望自己也能成为其中一员。” 在很长一段时间,乔伊每年的生日愿望就是收到霍格沃茨的录取通知书。直到现在,乔伊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每当遇到害怕的事,心中想的还是格兰芬多学院的勇敢精神。

  2018年,乔伊把自己的婚礼变成了霍格沃茨魔法学校,主舞台的背景由九又四分之三车站、羽毛笔和羊皮纸组成,新人走向舞台的通道两旁则是四大学院的院徽,客人入席的桌子则被命名为格兰芬多桌、拉文克劳桌、对角巷桌,等等。

  乔伊的蜜月也选择了英国,最重要的一站就是伦敦哈利·波特摄影棚。“当时所有游客站在门外,工作人员说,今天谁过生日,就可以第一个进门。举手的是一个坐在轮椅上的男孩,大家一起陪着他,伴着音乐,昂首挺胸地走进霍格沃茨大厅,一瞬间我就哭了。”乔伊说,“小时候,我总想真正能进入霍格沃茨的世界,现在长大了,对‘哈利·波特’的情感更多是价值观的认同和一生的贯彻,比如勇敢、忠诚、爱,以及永不凋落的童心。”

  林品:从“哈迷”到研究“哈利·波特”

  “欢迎霍格沃茨校友们来参赛!”7月31日晚,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青年讲师林品,将在线上主持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的庆祝“哈利·波特”引进中国20周年暨学院杯争夺赛。

  在“哈利·波特”的中国粉丝中,林品一定是绕不开的一位。戴着圆框眼镜,穿上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魔法袍,带上魔杖……林品就变成了现实中的“哈利”。他不仅仅是外形神似哈利的COSER,还将热爱的“哈利·波特”变成了学术研究对象。阅读“哈利·波特”这20年,他从一名在福建生活的中学生,变成了在北京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大学青年教师,这或许是一名“骨灰级哈迷”的“最高修养”。

  2001年,正在念初一的林品认识了“哈利·波特”。“当时我12岁,书中的哈利11岁,我看着哈利从11岁长到17岁,而我也从12岁来到18岁,读完了《哈利·波特》七本书。哈利、罗恩、赫敏陪伴我走过整个青春期。”林品说,“他们是我最好的朋友,每次看到哈利陷入和我相似的困境,我就会有一种观镜自照的感觉,他的应对给了我很多勇气和启迪。”

  在未来事务管理局最新一期庆祝哈利·波特40岁生日的音频节目中,林品回忆起自己追“哈利·波特”的经历。那是高三的一个中午,他在家边查字典边看《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英文版,“读到邓布利多被斯内普杀害的一段,我整个人都崩溃了,哭得特别伤心,跟我妈说我下午不能去上学。我妈特别生气,觉得都高三了怎么能不去上课,至于为了一个虚构人物这么伤心吗?我也很生气地说,你不懂。”

  成绩优异的林品顺利考上了北京大学中文系,并开始从学术的角度进入“哈利·波特”。2009年,他的本科学位论文选择以“哈利·波特”作为研究对象,《作为现代性寓言的后童话——论〈哈利·波特〉》这篇论文创下了当年北大中文系学位论文最高分:95分。2018年感恩节,林品把这篇论文传上了豆瓣:“分享自己10年前写的论文,感谢罗琳的作品陪伴我度过这么多年的时光……”

  “如果中国也有一所魔法学校,林品一定能当上‘黑魔法防御术课程的教授。’”“哈利·波特”系列中文版译者马爱农说。今年,林品的音频课《去!把巫师叫醒——奇幻文学“四大名著”入门》在“豆瓣时间”上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戴锦华说:“林品是一位不倦地在二次元与三次元世界间游行的青年学者。他讲奇幻文学,既是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式的学院批评,又是他作为数码原住民,与听者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和生命经验。”

  在林品看来,“哈利·波特”并不是创造出第二世界的奇幻小说,“罗琳把奇幻和现实结合在一起——她将魔法学校超现实的魔法学习,进行现实化的改写;将每个现代人都经历过的校园生活,进行奇幻的变形。这二者之间产生了奇妙的张力,而这也正是魅力的源泉。”林品说,从“哈五”开始,罗琳拓宽了这个系列的世界观,“今年全世界不同国度的‘哈迷’,不约而同地选择用乌姆里奇的例子针砭时弊,你会发现‘哈利·波特’其实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有着强烈的寓言色彩。”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江涛 )

哈利·波特40岁生日快乐!

2020-08-03 17:02 来源:羊城晚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