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任由出版社“蹭牌子”

2020年07月30日 10:10    来源:南方日报   

  近日,教育部在官网发出严正声明:从未以“教育部推荐”“新课标指定”“统编教材必读书目、推荐书目”“统编教材延伸阅读”以及类似名义出版、推销有关图书。请各地、学校及相关人员提高警惕,谨防上当。今后如遇到类似情况,请直接向当地市场监督部门举报。

  无论是什么书,只要沾上了“教育部推荐”几个字,就如同傍到了大款,蹭到了名牌,在家长和学生的心目中陡然升值。如今的一些图书市场乱象,就是瞄准了此种心理。以《昆虫记》为例,许多出版社如同约好了一般,在腰封设计上各显神通,人民教育出版社缀以“统编语文教材配套阅读”,商务印书馆写的是“新课标必读名著”,高等教育出版社标明“教育部推荐读物”,东方出版社干脆写“教育部指定书目”……似乎不如此,就无以证明自己的权威性。

  但在出版社看来,这不叫“蹭牌子”,而是正规操作。它们的依据,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制定的《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在这个指导目录里,教育部一共推荐了300种图书,不仅是对现行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和统编语文教材的拓展,还包括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和艺术类图书,像《诗经选》《古文观止》《物理定律的本性》《中国古建筑二十讲》等皆列入其中。因此,众多出版社在腰封上注明“教育部推荐”,似乎无可厚非。

  然而,这份目录还特意强调了三个原则:第一,推荐图书供学生自主选择,各地各校不作统一要求,不得强制使用;其次,推荐图书不要求学生全部必读,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选择性阅读;第三,推荐图书不指定版本(出版社)。根据这些原则,教育部推荐某本书,指的是推荐内容,而不是某个出版社、某个具体版本。一些出版社擅用“推荐”“指定”等词汇,是在打“擦边球”,有可能造成教育部为具体版本“背书”的假象,严重误导学生和家长。

  整体看,“蹭牌子”还可能会导致教辅散滥的问题。事实已经反复证明,一旦把握不好“自主选择”原则,就可能导致强制购买,学生书包越来越重,精神压力越来越大;一旦跟某出版社出现挂钩,就有可能出现“获取回扣”等腐败行为;对于贫困学生而言,这无疑也是一种新的经济负担。所以,相关部门不能只希望消费者擦亮眼睛,更要从机制保障层面入手,严禁出版社以教育部名义出版、推销有关图书,督促各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加大治理力度。

  总而言之,教育部制定《指导目录》,是为了引导学生读好书、读经典,解决学校、家长和学生选择困难的问题。要真正发挥好目录的价值和作用,就必须让学生和家长主动了解、自愿购买,这样才能由兴趣深入,让学生爱上阅读,培养伴随一生的读书乐趣。一些出版社打着教育部的旗号,是歪嘴和尚念错了经。相关部门除了严正声明,还得拿出更有力的举措!(扶 青)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江涛 )

不可任由出版社“蹭牌子”

2020-07-30 10:10 来源:南方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