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缘何“冷门”?

2020年07月24日 13:24    来源:江西日报    祝芸生 张衍

  谁能想到一千多年后的公元2020年,作为语文课本中的隐藏“大佬”、有“小李杜”之称的李商隐居然上了一把热搜,然而他上热搜的身份却并不光彩——“冷门诗人”。

  起因是近日一名年轻网友的“天真一问”——“李商隐是谁?竟然抄袭我偶像写的《夜雨寄北》”,引来众多网友嘲笑。得知李商隐正是原作者后,该网友再度发声,称自己不知李商隐这位“冷门诗人”。于是,众多网友坐不住了,有人说:她完美地避开了九年义务教育;还有的说:语文老师看到,会气到心梗……俨然一个大型“翻车”事故现场。

  李商隐真是“冷门诗人”吗?显然不是。作为晚唐著名诗人,他不仅和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温李”。他的爱情诗与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更留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为人传诵,诸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等等。唐代诗人白居易极为欣赏李商隐的文章,曾说:“我死后,得为尔儿足矣。”清人吴乔赞曰:“于李、杜后,能别开生路,自成一家者,唯李义山一人。”

  究竟是李商隐“冷门”还是该网友无知,其实一目了然。一些人因为对经典古诗词及作者不甚了了,抑或是缺少文化积淀而贸然发言,闹出“抄袭”和“冷门”笑话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鲜见。

  在某音乐软件中,新版红楼梦片尾曲《飞鸟各投林》的评论区下方,有网友评论道“现代感太强,不古风,词作者多补习几年语文”,而此曲的歌词来源是我国古典小说《红楼梦》的原文,作者正是曹雪芹。

  除了李商隐“抄袭”、曹雪芹“不古风”,还有人指责古装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主题曲歌词“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全靠堆砌辞藻、矫情而不知所云,不如喊麦——很明显,此人并没读过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也不知《知否》的剧名同样出自这首词。

  “冷门诗人李商隐,不够古风曹雪芹,辞藻堆砌李清照”,这些历史鼎鼎有名的人物,竟无一幸免被吐槽,中国五千年的璀璨文化,都成了无知之辈口中的不入流,真是令人唏嘘。

  其实,经典并非不可挑刺,文艺作品的鉴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但这都需要相当的水平和能力。

  不难发现,近年来,不单是歌曲,国潮、古风的各类产品已然成为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群的心头好。越来越多人身着汉服走上街头;故宫淘宝店坐拥664万粉丝,联名款口红一度成为话题焦点……中国风的流行代表了年轻一代成长起来的文化自信。但值得警惕的是,一些人热捧古风其实喜欢的是那些古色古香的外表、装饰或者辞藻,却对这些物件或者古语背后的含义知之甚少。因此,在中国风流行的同时,如何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让年轻人更多理解和关注传统文化本身,提高其欣赏辨别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拥有信息,但没有专业知识;拥有观点,但没有文学积淀;拥有本能,但没有逻辑思维,笔者以为,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们缺乏对经典作品进行系统、深层的阅读训练,将自身浅层次的趣味爱好当成唯一的审美标准。

  经典是一个民族精神大厦的基础,一个没有经过经典洗礼的心灵不会是强健而丰满的心灵。经典作品的阅读恰恰离不开慢阅读、深阅读,只有让自己的心沉静下来,细心琢磨文字背后的意味,只有多角度涉猎,广泛搜寻掌握与经典作品相关的背景资料,才有可能撩开经典的面纱,一窥中国传统文化之大美。

  要避免李商隐“冷门”“抄袭”之类的笑柄,除了对经典阅读的系统训练,好的学习方法也不可或缺。譬如,古诗词的正确打开方式不能止于背诵,而应沿着昔人的生花妙笔一路上溯,从字、词、意向等入手,层层递进,扎实分析,理解经典背后的韵味。此外,研究古典文化的专家、学者们也应当编写一些高质量的普及性著作,帮助年轻人更好地拓展课外阅读。以知识底蕴为支撑,人们才能真正分辨妍媸、充盈内心,收获精神愉悦。腹有诗书,当然气自芳华。

  但愿李商隐成“冷门”一去不复返。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李商隐缘何“冷门”?

2020-07-24 13:24 来源:江西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