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还是要回到剧场里看

2020年07月16日 14:36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 梁燕 徐子茗 刘长欣

  原标题:线下演出陆续重启,习惯了“云剧场”的观众会回流吗?业内认为—— 演出,还是要回到剧场里看

  日前,阔别观众一百多天的广州大剧院终于迎来复演:歌剧《马可·波罗》上演公益专场,三场公开售票的演出,也在开票两分钟内售罄。“非常想念剧场的感觉,在现场听到美妙的歌剧音乐,尤其是男女主角的几段咏叹调,听着过瘾!”市民梁先生说。

  重启的剧场,让人们找回了观看演出的快乐。尽管疫情催生了多种线上演出形态,但业内人士认为,现场观演的乐趣依然无法被取代。“希望观众继续支持现场”,是各方共同的呼吁。

  虽然目前30%上座率的硬性要求影响营收,但受访的文艺院团、演出场馆、制作方等,更在意的是以复演之举重燃演出市场的信心,毕竟“信心,是行业目前最宝贵的财富”。

  把观众拉回剧场

  5月12日,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剧院等演出场所恢复开放的疫情防控措施指南》,停摆了一百多天的剧场,终于迎来了复工的信号。

  全国多地演出市场随之逐渐“苏醒”,5月底,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重新迎客,100名观众走进剧院观看“浪奔浪涌·艺路向东”公益演出;6月6日晚,国家大剧院“声如夏花”系列音乐会在疫情以来首次特邀观众走进音乐厅现场……

  在广东,2020广东省艺术院团演出季打破下半年举办的常规,在5月底启动,以多场抗疫题材的公益演出拉开了广东舞台复演的大幕。广东艺术剧院、星海音乐厅、友谊剧院、广东粤剧院、南方剧院等多家剧场亦恢复线下演出。

  短期来看,剧场的复演与商业关系不大,更多的是以公益属性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

  6月5日,广州演出地标之一星海音乐厅,以公益演出《有一种力量》——“向最美逆行者致敬”音乐会拉开了复演的大幕。“致敬最美逆行者,这是让我感动的事情。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会是另外一个模样。”广交音乐总监余隆希望用这场音乐会振臂一呼,传递正能量。

  同日,抗疫题材纪实话剧《战“疫”2020》也在广东艺术剧院上演。这是广东演出恢复营业以来全省首个对外售票的项目,也是广东艺术剧院恢复开放剧场后的头一部戏。

  以公益、惠民演出打头阵,是为了把观众先拉回剧场。星海音乐厅副主任王冬云告诉记者,6月份的演出推行公益票价,100元及以下票价的票数,占了总数的八成。

  从开票情况看,乐迷的抢票热情可谓踊跃。记者注意到,星海音乐厅6月10场演出的排期接近“满负荷”,其中9场为售票音乐会;6月7日广州交响乐团乐季音乐会“小提琴协奏曲之夜”,门票开售一小时内即售罄。

  6月24日的“乐聚星期三”之中提琴主题音乐会,有乐迷甚至凌晨3时就到音乐厅排队,为了买到舞台上最中间、距离音乐家最近的位置。

  “疫情改变了很多东西,但不变的是观众的热爱。”王冬云说。

  恢复市场信心成复演关键词

  剧场大门重新打开,但要让经营重回正轨,却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根据《剧院等演出场所恢复开放的疫情防控措施指南》,目前剧院上座率需控制在30%以内,并且暂不考虑大中型的演唱会等。对于商业演出制作方来说,这是一道难解的题——以30%的上座率上演,一定是亏本的。

  一部音乐剧或话剧的引入,意味着演职人员酬劳、出行,以及舞美物流等高昂支出,前期成本从几十万元到上百万元不等。而目前国内最大的剧场约有一千多个座位,小型剧场甚至只有一两百个座位。大型剧场通常配置一大一小两个演出厅,通常只能晚上排演一场,周末最多加演一场。场地小加上场次少,提高上座率成为完成足额营收的必然选择。

  聚橙音乐剧总经理俞心悦告诉记者,中文制作类音乐剧一般要六七成的上座率才能够盈利,若是国外引进剧目例如《猫》则要达到八成,才有回本可能。以聚橙出品的《魔女宅急便》为例,首演地上海人民大舞台有1002个座位,而根据规定,每场只能接待300名观众。“确实是演一场亏一场。”俞心悦说。

  此外,在疫情前已经开票的演出有些场次卖出了30%以上的门票,如何保证购票者的权益也是难题。为了分流已购票的观众,《魔女宅急便》原计划的6场演出被改成8场,这也意味着演员有时要一天连续演两场。

  尽管有诸多困难,《魔女宅急便》还是选择如期上演。“演出这件事需要有人去做,才能真正恢复观众和市场的信心。”俞心悦说。

  “信心”,是几乎每位受访者都会提到的关键词,在他们看来,这是行业目前最大的财富。

  “恢复观众信心是市场回暖首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广东省演出有限公司总经理、广东艺术剧院总经理彭成碧说:“我们会严格按30%的上座率执行,虽然这样肯定是亏钱的,但我们剧院愿意拿出钱来这样做,让观众放心进入剧场,恢复进剧场的信心。”

  采访中,广州交响乐团团长陈擎也一直透着坚定的方向感。“不管是30%的观众,还是50%、70%……还是不久的将来恢复到100%,希望观众能继续支持现场。”他说。

  线上演出难复制剧场氛围

  在线下演出受阻的几个月中,不少剧院、剧场、演艺公司将其运营的“在地”演艺产品和客群有效迁移至在线传播平台,通过开发在线演艺活动等方式,拓展剧场的物理空间。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数个月的停工将会彻底改变演出市场,催生出线下与线上并举的演出生态。

  6月24日复演的歌剧《马可·波罗》就进行了此番尝试——首次增设线上付费直播的方式,引入多视角直播和VR技术。观众可以通过弹幕留言,还可以切换全景、特写等不同视角,或者追随不同演员的“直拍”,满足不同的观演需求。

  广州大剧院副总经理陈睿认为,随着5G的普及,以及更多高科技拍摄技术的加持,会让线上演出呈现的效果更好。

  同样,保利演出立足于上海,正举办名为“保利ART云上音乐厅”的系列演出,目前已经官宣5场,并演出了3场,均采用线下30%座位售票,线上和大麦、优酷合作收费观看的模式。

  对于这种全新的观看模式,一些观众认为“其实会上瘾,但也有弊端”。“线上音乐会保证了三个机位的切换,比买到头排票还过瘾。而且能和朋友连麦一起看,一起聊,比在音乐厅里更活泼。但在音效上,用电脑音箱听肯定效果有缺失。”有观众表示。

  “音乐剧是现场娱乐的终极表现形式,必须到现场来感受。”著名音乐剧制作人李盾认为,只有现场才是戏剧人与受众进行思想情感交流和精神互动的最佳场所;俞心悦打了个比方:“你坐在一个特定的空间里全身心投入去看的演出,和穿着睡衣在床上吃着薯片看,感受肯定不同。”

  但李盾并不排斥线上演出形式。由他担任制作人的缉毒题材音乐剧《重生》有望9月首演,据他透露,线上看《重生》能看到剧场现场看不到的角度。

  广交音乐总监余隆却不愿意将音乐厅的演出与线上挂钩,在他看来现场音乐会的魅力是不可替代的,影像的传达无法替代在剧场、在音乐厅看见真实的乐团在台上演出所带来的情感的震撼。

  “在越来越多线上生活场景的情况下,能线下聚集共同感受的机遇,反而对很多人来说更弥足珍贵。”俞心悦说。

  观察

  30%上座率

  依然掌声热烈

  扫描健康码、测量体温、登记个人信息、戴好口罩……记者走访广深佛多家剧场发现,这是观看演出的必备流程。对剧场而言,复工的首要重任是做好“立体”的疫情防控。

  记者探访广州大剧院时看到,售票厅门口设置了临时隔离室,可以对体温异常者、收到卫健部门通知的确诊者进行留观。在检票口有进场排队一米距离标志线,设置了智能人体测温装置。观演过程中,工作人员会细心提醒观众保持戴好口罩。

  大家不约而同有一个理念,“安全,是剧场复苏的前提。”彭成碧认为,大家都很想念剧场,只要看到剧场的防疫措施很足,觉得看戏还是很安全的,很快就会再次走进剧场。

  “现场虽然是30%上座率,谢幕时的掌声,感觉跟平常八成上座率时一样热烈!”听完7月8日星海音乐厅“灿烂铜管”主题的普及音乐会,乐迷张小姐对记者感叹。张小姐是星海音乐厅和广交的铁杆粉丝,这是疫情后她首次走进音乐厅观演。“坐在现场,听到铜管吹出的第一个音符,当通透明亮的音色在大厅回荡,我差点热泪盈眶。那一刻体会到为什么音乐会要到现场看,现场的氛围和音色,在其他地方都无法复制。”张小姐说,相信场馆和演出方都做好了安全防范措施,对于进剧场看演出,她感到放心。

  从事文字工作的戏迷陈乐7月11日特意从广州驱车赴顺德演艺中心大剧院,观看顺德区与广东省演出公司合作的原创小剧场话剧《爱的拿铁》。“疫情以来,我进剧场看了好几场戏,看到略显空荡的剧场,作为戏迷,仍然非常怀念剧场满座的日子。”此外,陈乐还表示,受疫情影响,很多国外演出项目被迫取消,此时正是国内的原创作品撑起舞台,体现了艺术工作者们活跃的创作能量。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江涛 )

演出,还是要回到剧场里看

2020-07-16 14:36 来源:南方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