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也对旅游业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我们要清醒认识疫情对文旅业带来的不利影响,直面挑战,积极思考发展良策,努力做到化危为机。
规划企业战略,调整产品定位。经过疫情的“大考”,旅游企业要及时调整战略规划,打造差异化、精品化、主题化的产品,着力为消费者提供一种原生态、回归自然的旅游体验。减少扎堆风险的文旅形式是消费者首选,近郊旅游、果蔬成熟采摘等回归自然的休闲旅游方式受到青睐。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和免疫力的消费理念被广泛接受。生态旅游、康养旅游、文化休闲、体育运动、体验性强的无人自助式旅游将成为未来文旅消费的趋势。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文旅消费将提速,无接触服务成为未来文旅消费的趋势。5G、AR、VR、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赋能的文旅消费逐渐获得消费者青睐。旅游企业要明晰旅游发展的新趋势,了解旅游发展的新业态,着力新的品牌塑造,引导顾客认同。
提升产品品质,推动文旅融合。旅游是一种“心”的体验,旅游企业只要是真的好产品、好服务,就能打动顾客的“心”,就有竞争力。所以一定要转变认知,把原来同质化、低端化、粗放化的产品转向差异化、精品化、精细化的产品。疫情之后,具备好产品、好服务和好内容的“三好”旅游产品会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特色产品。文化是支撑企业发展最本质的东西,随着市场的逐步规范和竞争的深化,旅游业所有竞争的方式、内容最终都将升华成为文化的竞争。旅游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应深入挖掘文化元素,精心打造旅游文化精品。从历史文化中提炼出具有较高艺术价值、令人喜闻乐见的元素,将其融入到旅游产业之中,同时结合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地形地貌,打造特色鲜明的旅游文化景观,建设旅游文化街区、文化创意旅游园区、旅游文化综合体。文旅融合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要依托智慧城市平台,结合5G、VR、AR、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覆盖全域的文旅资源查询、体验平台,推进智能高效旅游集散体系建设,提高文旅公共服务能力。
强化社会责任,构建联动机制。面对危机,旅游企业要有良好的预警和联动机制,一方面可以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更重要的是彰显社会责任。旅游企业要积极做好预警工作,以消除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比如对旅游景区进行更科学的空间管理,在环境承载限度内发展旅游,研发衍生更加丰富多样的自然旅游产品形态;合理安排文旅空间,为预防潜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景区空间的规划总原则是不宜过度集中;高度重视旅游景区的食品安全,重视餐厨空间的设计和管理,提倡分餐制或自助餐,严格管控排污设施和污水处理等。经历此次疫情,旅游企业要构建危机处理机制,要与相关部门建立联动机制,防患于未然,提前谋划未来恢复性发展,未雨绸缪地做好企业战略规划和服务创新规划。要学会危机管理,建立危机应对机制,研究危机对策,尤其要研究在危机之下的“转机”,让企业走出低谷,取得新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做好精细管理。旅游企业恢复性增长的人力基础是一流的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因而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在疫情特殊时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员工招聘、员工培训等崭新的管理模式。加强对基层骨干员工和专业技术员工培训和关怀,减少流失率。管理人员要树立“安全为基础,健康为追求,质量为导向,创新是根本”的经营理念,把管理和服务做到精益求精,在发展中研发新产品,在服务中研究新思路,在管理中引进新技术,在营销上开发新市场,用心做事,用情服务。比如,目前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新技术,采取远程办公、在家办公、在线与同事或工作任务项目小组进行跨地域远程协作,采取调休、部分上班等弹性工作方式来降低成本,努力渡过难关。要精打细算,缩减费用、压缩成本,制定周详资金统筹计划,全力保障现金流安全,保证企业在疫情结束之后有足够资金恢复经营。将资金资源优先投到能创新价值、让经营获益、能提升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既要有效控制成本,又要很好地保障疫情期间员工健康安全和团队的稳定性。
注重品牌构建,推进营销创新。2003年的“非典”催生了一批互联网企业,其中一些已成为行业翘楚,线上线下结合的营销创新值得当下的旅游企业借鉴。疫情后,一些新的旅游业态将会呈现,亲子游、研学游、健康旅行、绿色旅游等会成为受追捧的旅游产品,这就要求我们拿出完善的营销创新方案。在营销方式上,要内外兼修,重视线上与线下产品的有效组合,比如“两微一抖”,利用抖音、微信、微博等数字营销快速引流。采取多融合创新营销,提前规划,分时段、分空间、分消费、细分市场来进行营销融合创新。比如,目前比较热门的“云旅游”,正在成为人们看展、赏景的新选择,也为旅游企业后续的线上多样化运营注入了新的活力。总之,通过智能化营销,通过新技术创造新产品,争取实现平台化发展,是未来旅游企业的发展方向。(作者单位:黄山学院。本文为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研究成果)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江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