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5月20日讯 5月19日是中国旅游日,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旅游业受到了直接冲击,预约旅游、智慧旅游等新业态的出现,呈现了低密度与高质量发展的新常态。
“十几年前我们扛过了非典,这次却远比想象的要复杂、要严重。”这是很多旅游业从业者们在疫情爆发后的感受。很多业内人士认为,最艰难的时刻并未过去,未来国内游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一方面,企业需苦练内功,静待需求反弹,另一方面,从业者们也希望政策更加直接、细化,让健康群体快速流动起来。
目前,全世界的旅游业几乎都处于“停摆”状态。世界旅游组织近日发布的一份报告认为,旅游业是全球受疫情影响最为严重的行业之一。报告预计2020年游客数量将比2019年下降20%至30%,国际旅游收入将减少3000亿至4500亿美元。
五一期间旅游的火爆让旅游行业看到了回暖的希望。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信息显示:2020年“五一”假期,全国共计接待国内游客1.15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75.6亿元,同比下降59.6%。虽然旅游收入尚未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水平,但国内游客人数已恢复6成左右,旅游收入约恢复至去年的四成。对比2020年清明假日期间全国国内旅游接待总人数4325.4万人次,五一小长假已经实现人次166%的环比增长,总体上,国内游市场正渐进复苏。
但同时,有媒体指出,旅游业复苏可期,却很难回到从前。疫情防控,必将长期坚持;旅游需求也在改变。疫情之后,国内旅游亟待构建一种新常态:“低密度+高质量”。
实现“低密度”主要可通过三种方式:
一是景区限流。经过五一旅游的防控后,“无预约,不旅游”“分时段游览”已开始在景区和游客中得到普及。
二是全域引流。行业主体需要积极引导游客摈弃“从众心理”,选择更具创新性、体验性和更适合消费者自身的旅游项目,促进“景区旅游”跨越到“全域旅游”。
三是淡季分流。今后的旅游目的地需要比以往更加重视“淡季”旅游。
高质量发展指的是一种新的标准,也是一种新的价值导向——真正的高质量是基于“用户体验”来评价的,以需求为导向,构建更加完善的旅游消费链和旅游服务体系,让游客“心甘情愿的”消费。
低密度
在文旅部采取五一旅游市场防控措施之中有三个“首次”:首次大幅度提升了全国旅游景区的智慧防疫能力;首次实现全国旅游景区的限量开放:
首次实现预约旅游在全国旅游景区的大范围应用。
这三个首次背后正是低密度旅游新常态的先声。
从旅游行为上,预约旅游已蔚然成风。
“预约、分餐、适度、健康、绿色已成文明旅游新风尚,亲子、家庭、文化、品质成为广大游客新需求。”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指出,在跨省和出入境旅游业务尚未恢复的情况下,远程旅游市场主要以探亲访友为主,更多人选择和家人一起在本地休闲、周边旅游、简约消费,重新发现身边的美丽风景和日常的美好生活,增进亲情,怡养身心。中国旅游研究院调查数据显示,假期期间参与文化休闲的游客比例达87.9%,56.2%的游客选择与家人一起出游。
从旅游产品上,周边游、自驾游等低密度出游形式,以及生态度假、周边休闲、自然风光等低密度出行目的地成为当前热点。
同程旅行景点大数据显示,“五一”期间各类户外历史遗迹、山岳、野生动物园、古镇及各类生态度假区成为居民周边休闲度假的热门选择。除了传统的旅游景点外,各类农家乐、开放性文旅综合体、度假区等景点深受本地自驾游爱好者欢迎,一些自驾营地、房车营地也迎来了疫情期间的首个接待旺季。今年“五一”期间比较热门的历史遗迹类景点主要有:故宫、圆明园、贵州下司古镇、南京总统府、阆中古城等。去哪儿网平台数据显示,成都大熊猫基地、青城山、杭州西溪湿地、广州长隆野生动物园、上海野生动物园、重庆洪崖洞等景区最为热门。
“过去旅游是观光式的景区打卡,现在旅游多是体验不同的休闲时光,住乡村民宿无疑就成为了链接当地风土人情最好的载体。”途家平台负责人说,目前各地周末游几乎完全恢复,后三个季度的民宿市场将有更明显的恢复趋势。
从消费业态上,云旅游的出现为低密度出行提供了另一个途径。
以“云旅游”为代表的数字文旅产业的兴起,推动了文旅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有助于整合线上和线下资源,实现线上线下协同发展。同时,“云旅游”受众广、时空不受限,传播更为便捷,大众足不出户、不花分毫即可饱览文物、美景,真正实现资源全民共享。“云旅游”可以激发游客对文旅景区的探究欲,保持景区的高关注度,进而推动游客由线上到线下的转变。
高质量
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在2020中国旅游科学年会上表示,高质量发展是未来一个时期旅游业发展的主旋律,是贯穿整个旅游行业的总要求。
中国旅游协会会长段强在这个会议上也认为,疫情将深刻改变我们的思维定式和生活方式,对中国旅游业未来走向产生重大影响。在中国旅游未来发展中,能立于不败之地的企业必然有过硬产品,过硬的产品必然是引领或者契合游客消费需求、精准设计的原创产品。
高端旅游市场正率先走出低迷。复星旅文相关负责人就向记者表示:“五一期间,公司旗下高端旅游产品销售大幅上扬,很多出现售罄的情况。”根据中国在线旅行服务平台携程发布的数据,今年“五一”小长假的“爆款”普遍集中在高端旅游产品上,5钻高端产品占自由行订单总量的70%以上,2-6人的私家团成为潮流。分析人士认为,中国人压抑多月的出行需求需要寻求落点,轻松舒适高品质的“休闲旅游”更受欢迎。
在产业结构上,此次疫情带来的是一次激发结构调整的机遇。
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秘书长魏小安认为,客观来看,应对危机一个重要的动能是调整结构。
第一是优结构,完善和调整产品分工和市场分工。
第二是低成本,在目前情况下,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都会相应下降,这同时也是企业低成本并购的时机。
第三是高收益,部分高端需求依然存在,且价格不敏感,因此成本的下降使得这部分需求的收益并未下降。
第四是占领市场,一批企业抓住时机,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
第五是蓄后劲,迎接高潮、创新产品。从产业的角度来说,高潮时期调整增量,低潮时期调整存量,平缓时期以增量促存量。
总体上讲,当前的低潮时期,最主要的是调整存量,这样既涉及企业内部如何调整存量,也涉及产业存量调整问题。
因此,他建议企业收缩存量,稳定存量,控制成本,开拓市场,研究竞争策略,优胜劣汰结构优化,集约经营、勤俭持家,现金为王、细水长流,人才延续、保存后劲,打造品牌企业、品质产品。
从产业业态上,数字经济为旅游的高质量发展助力。
一是重视数字文旅建设的同时更要注重运营能力提升。从智慧旅游发展的情况看,由于运营没有跟上,很多文旅智慧化项目实际使用不是很理想。因此,数字文旅建设必须重视用户体验和实际需求相结合,避免“为建设而建设”。
二是数字文旅建设的关键是注重内容建设。与其他领域更多偏重于硬件部署明显不同的是,文旅行业“新基建”的关键是利用技术手段柔性达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目的,促进文旅融合。
三是文旅数字化“新基建”需要新建和升级并举。对于各个区域而言,要视智慧文旅项目的发展水平而采取相应措施:前期无基础的是建设,有基础的是升级优化;新建和升级同步开展,因地制宜、客观理性。
四是各方应积极参与探讨构建数字文旅新模式。数字文旅建设涉及的领域产业链条长、商业诉求复杂,各方权责边界不清,无成熟模式参考,且未来行业也很难形成统一的建设运营模式。这对各方特别是决策者提出更高要求:建设和发展数字文旅需要新思维、新理念,真正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打造或借鉴适合自身的模式。
从消费市场来看,旅游市场振兴的条件是市场有需求,产业有供给,而高质量产品是吸引消费者,振作市场信心的必需。
在恢复市场消费上,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教授厉新建说,我们要高度重视常态化防控下有效激活消费,需要政府端、企业端、游客端共同努力,政府端要认识到旅游的恢复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就业稳定的重要意义,要重视营商环境改善;企业端要提高自身能力、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游客端要形成契约意识,做到文明有爱心,消费有品位。
另外,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和腾讯文旅产业研究院近日发布的《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旅游需求趋势调研报告》建议,以弹性休假、发放消费券和升级服务认证等为核心,消除游客消费的不确定性。前期消费激发宜围绕周边游、省内游展开,以自然健康的产品为中心,进一步提高旅游的技术含量,降低消费门槛,革新旅游体验。
携程CEO孙洁说,“我们相信危中有机,尽管新型冠状病毒对整个世界构成了挑战,它也使我们有机会展示强大的实力并扩大我们的领导地位。”
“旅游业经此一疫,已经不可能回到过去了。我们要关注具体的市场数据,更要关注产业发展趋势,得有全局观。”戴斌表示,当前,旅游业正面临疫情防控常态化、消费需求品质提升、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多期叠加。
我们也相信,经过此次磨炼,中国旅游业必将以新的面貌,来应对新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