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一堂“给乡村孩子的科学课”直播公益课走进了山西汾阳南垣村寨小学,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后陈征现场为这个仅有17名学生的小学上了一堂生动的科普课。与此同时,22个省区、150所乡村小学的上万名学生也同步观看了这一课程的在线直播。
孩子们太需要专业的科普课
从山西太原驱车来到山西汾阳南垣村寨小学,大概需要1个半小时,尽管学校地理位置并不偏僻,但村里几乎看不见人车往来。“村子里大部分家庭中的父母双双出去打工,只留下孩子和老人,爷爷奶奶基本上教不了孩子太多知识。”南垣村寨小学校长任旺清说,城镇化导致乡村学校学生数量锐减,南垣村寨小学现在仅剩17名学生、6名老师。和大多数乡村学校一样,南垣村寨小学任教老师年龄偏大,学校包班教学,一个老师教一个年级的所有课程。为了给孩子们上科学课,任旺清返聘了一位65岁的老师,虽然备课使用的基本是教师用书,但老师却未受过专业科普教育。
孩子们很少能走出村子,更别说走进城市里的博物馆、科技馆。他们的自然科学课是在老师带领下,在田间地头认识植物的种子和叶子的纹理。经济落后和地域限制,成为横亘在城乡素质教育间的鸿沟。
这也是陌陌科技选择开设“给乡村孩子的科学课”直播公益课的初衷。借助互联网直播技术,为更多乡村孩子营造与科学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试图为他们打开科学世界的大门。
常年为不同年龄段学生讲授科普知识的陈征,第一次来到南垣村寨小学,师资力量的薄弱让他忧心忡忡,但孩子们眼睛里闪烁的光芒令他颇为感慨:“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乡村和城里并没有分别,学校太需要专业的科普课了。”
直播课上,陈征带来了各种力学装置和力学小实验,给孩子们解释“什么是力”,在看过头发摩擦后的气球可以隔空托起撕成细线的塑料绳,摩擦后的PVC水管可以隔空推开空易拉罐等实验后,孩子们发出了惊叹。原本40分钟的一堂课,讲着讲着就拖堂了。
四年级的学生梁安宁是个腼腆的女孩,上完课她也和同学一起追着陈征从教室里走到操场,看老师教大家如何利用“力”的作用搭建“人桥”。
谈及对这节课的感受,梁安宁笑着说“很喜欢”。这已经是南垣村寨小学第10次参与“给乡村孩子的科学课”直播活动,前9次他们都是通过在线观看,而这一节课能够现场参与,孩子们非常兴奋。
“一节科学课教不了孩子多少知识。”陈征对此有着清醒的认知,但他希望,40分钟的课程是一个开始,“希望孩子们能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和对科学的向往。”
40分钟只是一个开始
为了扩展学生们的知识视野, 任旺清一直关注各类公益课程项目,他认为适合小学生持续学习的在线项目还比较少。因此,他报名参加陌陌科技举办的直播公益课,带领孩子们系统观看学习了“带乡村孩子走进博物馆”直播课。三年级学生张宇君还在笔记本上画出了在课程中看到的博物馆里展出的汉代陶俑,并写道:“带着庄严的面容,以雄浑的气势,独立于城市的喧嚣,显得那么宁静,又那么富有神秘感。”
“一节科普课带来的知识启蒙效果并不能立马呈现出来,但其潜移默化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在任旺清看来,直播为孩子们打开了接触专业科普学者、了解更广阔知识的窗口,而“直播的成本只需要一根网线”。
11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举办的GES2019未来教育大会、2019第五届GET教育科技大会上,来自教育界、科技界的专业人士面向未来的教育探索都有着这样的共识——教育应该是智能、多元、普惠、开放、包容、公平、创造、探索……而当前,教育资源仍然面临着供给不足和分配不均的难题,借助科技手段打破教育供给与分配的瓶颈,助力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界和科技界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
国家动物博物馆科普策划人张劲硕曾在“给乡村孩子的科学课”活动中主讲“我们弄错了的动物知识”。他说:“平时我们做讲座最多有上百人,直播公益课却能覆盖全国数万名孩子。”
全国气象学科首席科学传播专家朱定真认为:“科普的意义并不在于一次传播了多少知识,重要的是在孩子们的心里埋下科学的种子,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情,很有可能这样的一次课就能影响孩子一生。”
借力科技打造科普阵地
记者了解到,陈征在参与此次直播公益课之前,就已经是活跃在电视屏幕以及短视频平台上的“科普达人”了。他不仅是央视、湖南卫视、北京卫视等多档科普节目的科学策划、顾问及嘉宾,还积极在抖音平台上以短视频传播科普知识。
“最近我开始入驻哔哩哔哩(B站),以长视频、直播的方式助推科学实验等知识的传播。”陈征饶有兴趣地告诉记者,不同平台面对的用户人群不同,不仅可以扩大触达人群的广度,也可以降低知识接收的门槛,助力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在电视节目中做科普,陈征发现:“一讲到实验原理,收视率曲线就呈断崖式下跌,到进行实验时收视率又重新攀升。”这让陈征明白,科普工作需要关注实验的趣味性和用户对科普知识的接受度。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乡村孩子接触互联网、智能手机的情况已经相当普遍,短视频、直播等内容也是他们经常接触的传播形式。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科技的进步催生出不同的信息传播渠道,但海量信息的出现并不能保证所有内容都是正面积极的。陈征认为,可以让科普等正能量内容焕发魅力,吸引更多关注。实际上,这也是科技时代,教育界和科技界人士共同努力的方向——让更多适合不同年龄段、适合长期学习的内容进入到乡村孩子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帮助他们接触到更广阔的资源,并向专业老师求教。在陈征看来,科技教育走进乡村,关键仍在于激发孩子的兴趣。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