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产业 > 文化大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正确认识乡贤文化

2019年04月17日 14:19    来源:甘肃日报    陈 瑾

  乡贤文化,不仅是有记录、保存、流传等看得见的贤达与善举,更是溶于民族血脉并世代传承的文化模式。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有关解释指出,“乡贤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在乡村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诚信友善等特点。”近年来,随着乡贤文化发展实践的推进,乡贤文化的价值和作用也日益凸显,人们对乡贤文化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但对乡贤文化的认识仍有一些偏误,如认为乡贤和乡贤文化是传统的,现时代已没有乡贤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土壤,没有乡贤发挥作用的环境与条件了;对乡贤文化狭隘化或扩大化;对乡贤和发展乡贤文化的作用和价值的认知失之偏颇;对如何发展乡贤文化认识不到位等。只有正确认识和对待乡贤文化,才有可能引导乡贤文化广泛深入且健康有序地传承与创新发展。

  一、对乡贤和发展乡贤文化的作用和价值的认知切忌偏颇。中国传统文化是农耕文明漫长发展的文化体现,传统乡贤文化是中华文明得以薪火相传的文化基本构架之一,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乡贤一词在不同时代的称谓有所不同,然而其内在本质与社会功能并无显著差别,起到了传播与维系中国传统文化完整性的重要作用。传统乡贤多只为本乡本土“美其邦郡”,新时代新乡贤则不仅可能美了乡村,还可能美了城市、美了城乡融合。

  二、乡贤文化的内生土壤仍然存在。当前,中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内在基本构架依然存在,主要体现为宗亲血缘联系和“熟人社会”运作模式,这种具有漫长历史的运行基础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氏族社会时期。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内在基本构架产生了具有地域性的乡村文化共识与行为共识,这种共识是产生“乡情”“乡愁”的原生土壤,也是乡贤文化的原生地。乡贤文化源出于乡土,根植于乡土,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服务于乡土。时至今日,各层各级、各行各业多数人的乡土意识、亲乡情怀尚存。

  三、乡贤文化尚有大量的资源可供挖掘和利用。乡贤文化积淀久远,资源丰富,底蕴深厚,源远流长。虽然“乡贤”本是一个源出于中国传统社会的语词,乡贤文化本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农耕文明的产物,但新时代我们同样可以从乡土文明中提取合理成分,实现其从传统向现代的成功转换、转化。对待传统乡贤文化资源,我们应当以时代的要求挖掘和梳理,实现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起到影响、教化和鼓舞后人的作用。新时代的新乡贤,成分更广、队伍更大,涉及的功能领域更多、活动的表现形式更丰富,在当今的乡土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中更是大有可为。

  四、传承和创新发展乡贤文化要顺时应势。不同时代对乡贤的称谓或有不同,但是不论传统乡贤,还是新时代新乡贤,都必须同时具备贤的品质和达的能力,“美其邦郡”是其亘古不变的价值标识。乡贤崇德尚善、引领示范,其直接而持续的感染力与影响力代代传承延续,深深影响着乡村秩序的维持与稳固、乡村社会的治理与发展。他们是中国乡村的“安全阀”“润滑剂”和“助推器”。乡贤是乡贤文化的主体构成因子,其嘉言懿行蕴含的人文道德价值是乡贤文化的精髓。传承和创新发展乡贤文化也完全符合党风、社情和民意。新时代复兴发展之路上的中国任重道远,借力乡贤文化十分重要和必要。

  五、发展乡贤文化也要注意适度。不可否认,传统意义上的乡贤和新时代的乡贤,在乡土社会发展和文明传续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和重要价值,但乡贤并非圣人,并非无所不能。切忌把乡贤文化“封建化”,把乡贤“神化”。乡村振兴与经济社会发展是合力效应,即是多方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正确对待乡贤的态度应当是因人制宜,充分创造条件激励乡贤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尽己所能,引领示范。(作者单位: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 文化类综艺:传统文化“正流行”      2021年08月17日
  • · 技术加持,“国潮”才能行稳致远      2021年08月13日
  • · 上半年文化新业态保持强劲增长      2021年08月03日
  • · 汉服走俏 市场“接招”      2021年06月20日
  • · 宋洋洋:文化科技仍需深度融入乡村      2021年05月27日
  • · 文化交融是历史必然      2021年05月18日
  • · 汉服是文化自信下中国风韵的表达      2021年05月1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正确认识乡贤文化

    2019-04-17 14:19 来源:甘肃日报

      乡贤文化,不仅是有记录、保存、流传等看得见的贤达与善举,更是溶于民族血脉并世代传承的文化模式。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有关解释指出,“乡贤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在乡村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诚信友善等特点。”近年来,随着乡贤文化发展实践的推进,乡贤文化的价值和作用也日益凸显,人们对乡贤文化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但对乡贤文化的认识仍有一些偏误,如认为乡贤和乡贤文化是传统的,现时代已没有乡贤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土壤,没有乡贤发挥作用的环境与条件了;对乡贤文化狭隘化或扩大化;对乡贤和发展乡贤文化的作用和价值的认知失之偏颇;对如何发展乡贤文化认识不到位等。只有正确认识和对待乡贤文化,才有可能引导乡贤文化广泛深入且健康有序地传承与创新发展。

      一、对乡贤和发展乡贤文化的作用和价值的认知切忌偏颇。中国传统文化是农耕文明漫长发展的文化体现,传统乡贤文化是中华文明得以薪火相传的文化基本构架之一,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乡贤一词在不同时代的称谓有所不同,然而其内在本质与社会功能并无显著差别,起到了传播与维系中国传统文化完整性的重要作用。传统乡贤多只为本乡本土“美其邦郡”,新时代新乡贤则不仅可能美了乡村,还可能美了城市、美了城乡融合。

      二、乡贤文化的内生土壤仍然存在。当前,中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内在基本构架依然存在,主要体现为宗亲血缘联系和“熟人社会”运作模式,这种具有漫长历史的运行基础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氏族社会时期。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内在基本构架产生了具有地域性的乡村文化共识与行为共识,这种共识是产生“乡情”“乡愁”的原生土壤,也是乡贤文化的原生地。乡贤文化源出于乡土,根植于乡土,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服务于乡土。时至今日,各层各级、各行各业多数人的乡土意识、亲乡情怀尚存。

      三、乡贤文化尚有大量的资源可供挖掘和利用。乡贤文化积淀久远,资源丰富,底蕴深厚,源远流长。虽然“乡贤”本是一个源出于中国传统社会的语词,乡贤文化本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农耕文明的产物,但新时代我们同样可以从乡土文明中提取合理成分,实现其从传统向现代的成功转换、转化。对待传统乡贤文化资源,我们应当以时代的要求挖掘和梳理,实现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起到影响、教化和鼓舞后人的作用。新时代的新乡贤,成分更广、队伍更大,涉及的功能领域更多、活动的表现形式更丰富,在当今的乡土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中更是大有可为。

      四、传承和创新发展乡贤文化要顺时应势。不同时代对乡贤的称谓或有不同,但是不论传统乡贤,还是新时代新乡贤,都必须同时具备贤的品质和达的能力,“美其邦郡”是其亘古不变的价值标识。乡贤崇德尚善、引领示范,其直接而持续的感染力与影响力代代传承延续,深深影响着乡村秩序的维持与稳固、乡村社会的治理与发展。他们是中国乡村的“安全阀”“润滑剂”和“助推器”。乡贤是乡贤文化的主体构成因子,其嘉言懿行蕴含的人文道德价值是乡贤文化的精髓。传承和创新发展乡贤文化也完全符合党风、社情和民意。新时代复兴发展之路上的中国任重道远,借力乡贤文化十分重要和必要。

      五、发展乡贤文化也要注意适度。不可否认,传统意义上的乡贤和新时代的乡贤,在乡土社会发展和文明传续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和重要价值,但乡贤并非圣人,并非无所不能。切忌把乡贤文化“封建化”,把乡贤“神化”。乡村振兴与经济社会发展是合力效应,即是多方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正确对待乡贤的态度应当是因人制宜,充分创造条件激励乡贤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尽己所能,引领示范。(作者单位: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