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贤文化,不仅是有记录、保存、流传等看得见的贤达与善举,更是溶于民族血脉并世代传承的文化模式。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有关解释指出,“乡贤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在乡村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诚信友善等特点。”近年来,随着乡贤文化发展实践的推进,乡贤文化的价值和作用也日益凸显,人们对乡贤文化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但对乡贤文化的认识仍有一些偏误,如认为乡贤和乡贤文化是传统的,现时代已没有乡贤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土壤,没有乡贤发挥作用的环境与条件了;对乡贤文化狭隘化或扩大化;对乡贤和发展乡贤文化的作用和价值的认知失之偏颇;对如何发展乡贤文化认识不到位等。只有正确认识和对待乡贤文化,才有可能引导乡贤文化广泛深入且健康有序地传承与创新发展。
一、对乡贤和发展乡贤文化的作用和价值的认知切忌偏颇。中国传统文化是农耕文明漫长发展的文化体现,传统乡贤文化是中华文明得以薪火相传的文化基本构架之一,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乡贤一词在不同时代的称谓有所不同,然而其内在本质与社会功能并无显著差别,起到了传播与维系中国传统文化完整性的重要作用。传统乡贤多只为本乡本土“美其邦郡”,新时代新乡贤则不仅可能美了乡村,还可能美了城市、美了城乡融合。
二、乡贤文化的内生土壤仍然存在。当前,中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内在基本构架依然存在,主要体现为宗亲血缘联系和“熟人社会”运作模式,这种具有漫长历史的运行基础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氏族社会时期。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内在基本构架产生了具有地域性的乡村文化共识与行为共识,这种共识是产生“乡情”“乡愁”的原生土壤,也是乡贤文化的原生地。乡贤文化源出于乡土,根植于乡土,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服务于乡土。时至今日,各层各级、各行各业多数人的乡土意识、亲乡情怀尚存。
三、乡贤文化尚有大量的资源可供挖掘和利用。乡贤文化积淀久远,资源丰富,底蕴深厚,源远流长。虽然“乡贤”本是一个源出于中国传统社会的语词,乡贤文化本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农耕文明的产物,但新时代我们同样可以从乡土文明中提取合理成分,实现其从传统向现代的成功转换、转化。对待传统乡贤文化资源,我们应当以时代的要求挖掘和梳理,实现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起到影响、教化和鼓舞后人的作用。新时代的新乡贤,成分更广、队伍更大,涉及的功能领域更多、活动的表现形式更丰富,在当今的乡土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中更是大有可为。
四、传承和创新发展乡贤文化要顺时应势。不同时代对乡贤的称谓或有不同,但是不论传统乡贤,还是新时代新乡贤,都必须同时具备贤的品质和达的能力,“美其邦郡”是其亘古不变的价值标识。乡贤崇德尚善、引领示范,其直接而持续的感染力与影响力代代传承延续,深深影响着乡村秩序的维持与稳固、乡村社会的治理与发展。他们是中国乡村的“安全阀”“润滑剂”和“助推器”。乡贤是乡贤文化的主体构成因子,其嘉言懿行蕴含的人文道德价值是乡贤文化的精髓。传承和创新发展乡贤文化也完全符合党风、社情和民意。新时代复兴发展之路上的中国任重道远,借力乡贤文化十分重要和必要。
五、发展乡贤文化也要注意适度。不可否认,传统意义上的乡贤和新时代的乡贤,在乡土社会发展和文明传续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和重要价值,但乡贤并非圣人,并非无所不能。切忌把乡贤文化“封建化”,把乡贤“神化”。乡村振兴与经济社会发展是合力效应,即是多方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正确对待乡贤的态度应当是因人制宜,充分创造条件激励乡贤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尽己所能,引领示范。(作者单位: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