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改革开放40周年的时代浪潮,2018年,中国电影迎来了又一个丰收年。根据国家电影局提供的数据,全年生产电影故事片902部,动画电影51部,科教电影61部,纪录电影57部,特种电影11部,总计1082部。全国电影总票房为609.76亿元,比上年559.11亿元增长9.06%,城市院线观影人次为17.16亿,比上年16.2亿人次增长5.93%。在与进口大片的市场竞争中,国产电影无论从票房数字还是社会口碑上,都占据上风。2018年全年国产电影票房为378.97亿元,占票房总额的62.15%;全年票房过亿元影片82部,其中国产电影44部。这表明,在持续稳健增长的中国电影市场中,民众越来越肯定国产影片的质量,国产影片的崛起已经成为现实。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家相关文艺政策的引导以及市场规范的秩序清理中,整个电影产业环境更加健康,生产创作者更有责任担当意识,电影作品的价值导向更加契合时代与人民的需要。
平凡人物撑起40年岁月传奇
在2018年的文化日历上,最醒目的词汇当属“改革开放40周年”。于是,展现改革开放伟大历程、反映火热生产生活图景的现实题材献礼影片,成为电影创作领域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这里有典范人物的感人故事,《李保国》讲述师生三代从改革开放伊始就扎根太行、开荒拓土、科技扶贫的先进事迹;《黄大年》再现战略科学家黄大年平凡而又伟大的工作与生活细节。两位科技工作者的无私奉献正是一个时代知识分子家国情怀的缩影。这里也有时代发展的沧桑巨变,《天渠》中村民群众耗尽36年时光凿出了“翻山越岭”的生命渠;《大路朝天》里几代路桥工人的艰苦奋斗与纵横交错的中国高速相映生辉;《闽宁镇》的乡亲们走出了偏僻闭塞的山村,也走上了一起发家致富的道路。这里还有现实生活的诗意丰盈,《远去的牧歌》表现世代逐水而居的中国哈萨克牧民在保护自然生态的背景下告别过去、走进新生活的过程;《天籁梦想》讲述四个藏族盲童在社会帮助下重见光明的故事。电影人将改革开放40年的时代脉动浓缩到精彩纷呈的影像时空中,对中国电影繁荣发展喜人形势进行了一次集中展示。
改革开放中蕴藏着无数人的奋斗故事。于是,普通人在这40年间中的生活状态、命运沉浮、所思所想,成为电影创作开掘的广阔领域。创作者着重挖掘主人公身上的时代印记以及对于生活的深沉热爱,用艺术的笔触在大银幕上书写出属于中国人的精神传奇。《片警宝音》里坚守岗位的基层民警,《春天的马拉松》里热心为公的村主任,《照相师》里才华横溢的摄影师,《一个人的课堂》里可敬可爱的代课教师,《中国合伙人2》里勇于创新的互联网创业者,《热土》里离开土地后又回归乡村建设的年轻人,《红盾先锋》里的民企党建工作者,这些人物正是千千万万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普通人代表。他们有个人的情感,也有个性化的理想追求,满怀对未来的信心和憧憬,为自己的生活打拼奋斗,也为社会的建设添砖加瓦。观众们从这些电影作品中,从这些身边熟悉的平凡人身上,照见了自己的模样与生活,便产生了感同身受的情感共鸣,进而在社会中形成了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从这个角度看,2018年的现实题材献礼影片无论是内容题材的拓展,还是思想内涵的体现,均有所突破,不只充当了现实生活的照相机,还成为建构主流价值、推动社会进步的发动机。
类型化生产在市场与艺术之间寻找契合点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2018年的中国电影继续在类型化的道路上摸索前行,不断寻求市场与艺术的契合点,形成了多面开花、竞相争艳的创作格局。其中,具有中国特色的主流影片在创新发展中日趋成熟,培育了观众的欣赏习惯,聚拢了忠实的受众群体。继2017年的《战狼2》之后,军事电影《红海行动》再放异彩,成为2018年度的现象级作品。创作者将动作片的紧张刺激与战争片的壮怀激越熔于一炉,展现新时代中国军人的勇敢、智慧与担当;《中国蓝盔》表现了中国维和部队在非洲执行任务的英勇形象,强情节的叙事模式、实打实的动作场面给人们带来超燃的观赏体验,这些作品标志着中国主流军事大片的类型范式基本形成。革命历史题材影片《浴血广昌》用多兵种协同作战、夜间突袭、阵地攻坚和刺刀肉搏等战争场景的铺陈,把红军战士的无畏与血性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类型化元素的使用使观众耳目一新。
国产喜剧片在2018年同样收获满满,成为市场上观众喜闻乐见的电影类型之一,多部影片跻身年度票房榜前列。在表现内容和手法上,这些作品各显身手。《唐人街探案2》《幕后玩家》的喜剧画风之下掩藏着扑朔迷离的悬疑套路;《西虹市首富》采用任务型叙事模式,以夸张的故事设定折射情感与金钱之间的冲突。很多作品还致力于向思想深度的开掘,让观众开心之余有了更多思考,《一出好戏》的荒岛游戏其实是人类生存困境的巧妙隐喻;《邪不压正》用密集的幽默台词桥段吟唱了一首哀伤的抗日之歌;《无名之辈》用复杂纠结的情节叙事方式给人讲述了关于尊严的故事。这些作品的市场成功说明,“含泪的微笑”更能打动观众心灵。
此外,《无双》《未择之路》等犯罪片,《快把我哥带走》等青春片,《影》《狄仁杰之四大天王》等古装片,《风语咒》《熊出没·变形记》等动画片,《西游记之女儿国》《捉妖记2》等奇幻片,《路过未来》《江湖儿女》《找到你》等文艺片,《超时空同居》《后来的我们》等爱情片,《生活万岁》等纪录电影,都收获了一定的市场成绩,为电影金字塔基座的夯实作出贡献。这表明,在培养观众习惯的模式化生产与打破观众习惯的陌生化生产中,国产类型片逐步找到了两者的平衡点,适应了当下电影分众化传播的市场趋势。
理性回归让市场保持健康快速发展势头
2018年是电影市场规范加强年。在有针对性的相关举措下,偷漏瞒报票房、恶意技术锁场、盗录盗播、高额票补等市场乱象得到有效整治。这些行动净化了电影市场的生态环境,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拍手称赞。另一方面,在电影产业促进法以及相关配套政策的引导下,电影市场生产的导向越来越鲜明,文化责任和社会效益成为电影人着力更多的使命担当,“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成为业界普遍的创作共识。
“理性”成为2018年中国电影的关键词。电影市场的各方主体都以冷静理智的态度参与进来:观众们不被商业噱头和夸张营销而迷惑埋单,优质影片可以通过口碑发酵、依靠群众“自来水”的力量获得高额票房;相对于“明星效应”“舆论造势”“排片博弈”,投资更多被用于作品思想内涵的提升和艺术质量的打磨;院线更加注重用户体验,不以银幕数量论成败,排片机制的变化也出现尊重市场规律和艺术价值辩证关系的良好趋势。这些现象表明,经过了十余年的跨越式发展,中国电影已由外延式的数量增长型转变为内涵式的质量提高型。
这对于中国电影工作者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挑战在于,随着大众娱乐选择的增多和审美水平的提高,市场对国产电影质量的要求也水涨船高,以往一些简单粗放的商业思维已不适应这个时代,我们必须用更加高明的艺术智慧赢得市场青睐;机遇在于,挣脱了资本的裹挟,祛除了行业的浮躁之风,艺术家更能沉心静气,深入到无限丰富的社会生活中,感受并提炼出昂扬的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创作更多精品力作。我们要勇于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带领中国电影走进新时代。
(作者:刘永昶,系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冬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