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文化走出去,关键要赢得市场
怎样向世界传播好中国声音,怎样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这里有两个关键词:国际市场和文化产品,它是将文化作为商品在国际市场公开流通的。文化产品只有通过市场站稳脚跟,赢得受众,才真正有生命力。
在当今世界舞台上,我已经很少再看到原封不动的传统作品在原汁原味地演出了。究其原因,第一,在现代科技与资讯高度发达的今天,任何一样发明都会对我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影响。作为最需要大众传播的戏剧、电影、舞蹈、音乐、文学以及视觉艺术等文艺样式,它必须要学会与适应在这种当代情境中生存;第二,高科技的发达,使得地球成了一个村落,国际距离急剧缩短,全球化的浪潮是伴随着现代化浪潮接踵而至的,艺术更是没有国界。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是一个十分丰富与精彩的矿藏。我们今天讲好中国故事,肯定要去开掘这些矿藏,其中就包含对传统与经典的演绎改编,实质就是重访这些作品中的时代价值,叩问中华文明在历史发展中,如何保持并散发其鲜活的生命力。经典不该成为一个僵死的概念,它应在每一次讲述和演绎中不断跟当下碰撞,赋予其当代鲜活的生命力。传统的主题元素一定要经过现代社会发酵,才能为当今社会所接纳,尤其为青年人所接纳。从世界范围看,在尊重原著的前提下,进行各种版本的演绎,已成为通行做法,每一次复排都是一种传承。至今依然盛演的《天鹅湖》,除了音乐旋律还是柴可夫斯基最初的版本,其他如舞美、灯光、服装一直到叙事结构都已与原作大相径庭。这就需要不断揣摩并捕捉时代焦点、社会热点、大众视点。这对于亟待打开国际市场的中国演艺界无疑是严峻的考验。
以我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为例,莫言的译者多是国外著名的翻译家,而并非是中国翻译家,因此他们懂得当地人的欣赏习惯、欣赏眼光、欣赏角度,而莫言在翻译上表现得十分宽宏大度。他甚至允许译者改变他作品的走向与结局。因为他知道,译者这样改编是为了让更多当地人能进入他的作品,并喜爱阅读他的作品,从而让经过翻译的莫言作品顺利跨越了中西方文化心理的障碍与叙述模式的差异,成功进入了西方的主流阅读语境。由此可见,文化交流不是唯我独尊的单向传播,它需要尊重彼此的欣赏习惯,勾连彼此的情感意境,抵达彼此的心灵深处。
今天的中国文化要向世界传播,可谓逆势而上,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而理解当代情境、掌握世界语汇、演绎经典作品,是亟须补上的一课,只有补好这门功课,我们才能让中国文化的独有魅力在世界焕发光彩,从而赢得国际市场的青睐。
(陈圣来,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资深研究员)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实习生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