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文化逐渐越出原有的轨道,快速走入社会生活,对社会发展形成巨大冲击——
交融化、弥散化是文化发展的主要态势
随着科技进步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已经渗透到经济发展的全过程,文化资源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文化创新日益成为价值创造的重要支柱,文化形态的无形资产日益成为市场竞争的关键所在。
从产品方面来看,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越来越依赖于文化与经济的融合。随着消费者对于产品品位追求的提高,产品的文化内涵也日益受到重视,人们在消费产品时不再仅仅消费物质,同时也在消费文化,因而产品的价值更突出地表现为文化价值。生产者只有提高产品的文化价值,才能真正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而保证产品的价值实现。不仅如此,产品利润也越来越取决于产品中的文化含量,一个没有文化的产品肯定没有市场竞争力。这就要求在产品的设计、制作过程中“把死的做成活的”,即给产品注入文化元素,让产品有更多的文化含量、故事含量,从而使物质产品同时成为文化产品。
从企业方面来看,其活力和竞争力日益依赖于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资源和资本,是一种更为高级、更为重要的资本。相应地,企业不仅是“把资源变成财富的组织”,而且是“把文化变成利润的组织”,企业的财富和利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资本的投入。为此,企业要增强活力和竞争力,必须注意文化的软实力,用文化整合资源,同时在企业管理中不断吸纳各种文化因素,实现文化与管理的相互融合。
从产业方面来看,其升级换代也越来越依赖于文化与经济的融合。过去,文化就是文化,产业就是产业,各自分离,互不相干。现在,随着文化对产业的逐渐渗透,文化对产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由此带来一系列的变化,如休闲产业、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蓬勃兴起,业态革命的出现等。为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升级换代,好多国家都注重在产业层面实现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让融合后的产业“虚实结合”。一方面,把文化做成经济,即把文化从文化领域延伸到实业领域,将“虚”的文化做成“实”的产业;另一方面,把经济做成文化,即把文化元素、人文元素融入产业中,让物质产业文化化,使文化成为产业创新的源泉和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在文化的驱动下,产业升级的步伐明显加快。
文化发展的交融化特征不仅表现在文化与经济的融合上,而且也表现在文化与政治、社会等的融合上。文化政治化和政治文化化是其突出的表现。在当代西方社会,无论是宏观权力还是微观权力都有相应的文化包装和文化支撑,而众多文化又都程度不同地内含着某种权力(或者是话语权,或者是文化支配权、社会支配权等)。文化与权力的结盟成了一种显著现象,由此遭到西方不少学者的质疑与批判。就冷战之后的情况来看,西方一些国家往往不再是以武力,而是以自己的某些文化价值观念作为标准,来强力推行自己的权力和政治。看似文化、价值的东西,实际上背后包含着激烈的政治争夺。
由于文化呈交融化、弥散化的发展态势,因而文化的功能也日益扩大。文化逐渐越出原有的轨道,快速走入社会生活,对社会发展形成巨大冲击。像当代新兴的文化,不仅直接对冲着各个国家的传统文化,而且深刻地影响着这些国家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心理,其功能不仅有文化功能,而且有经济功能、政治功能、社会功能以及消费功能、教化功能、审美功能等,各种功能集于一身,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由此造成的结果是,文化发展既是自律的,又是他律的。所谓自律,就是文化发展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能违背自身的规律来进行;所谓他律,就是现在的文化发展并不是纯文化领域的事情,不能就文化来谈文化,必须从总体性的视角,纳入社会总体性的联系及其发展规律中来研究和推进文化的发展。这应当成为我们在文化发展规律上的理论自觉。
(作者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邵希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