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产业 > 文化大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北美观众最爱看什么中国电影?功夫片居然垫底!

2018年03月20日 08:33    来源:中国青年报    蒋肖斌

  原标题:北美观众最爱看什么中国电影?功夫片居然垫底!

  北美观众最爱看什么类型的中国电影?想想最著名的成龙、李连杰,想必应该是功夫片吧。然而,最新的一项调研发现,功夫片的影响力在连续几年占据榜首后,于2017年大幅下滑。数据表明,最让北美观众感兴趣的中国电影类型是动作片、战争片,然后依次是喜剧片、魔幻片、惊悚片、爱情片、科幻片,功夫片居然垫底。

  3月16日,由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AICCC)主办的“2017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全球调研(北美地区)——中国电影与国家形象传播”数据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调研主要针对美国和加拿大,自2011年启动以来,已连续开展7届。

  本次调研历时6个月,发放1600份问卷,回收1520份,重点要探讨的是两个问题:一、中国电影在北美地区的传播状况如何?二、中国电影对塑造国家形象有着怎样的作用?

  功夫电影以表现中华武术为特征,是传播最广、知名度最高的中国类型片之一,被称为“华人对世界电影的最大贡献”,为何会排名倒数第一?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分析道:一方面,功夫电影诞生较晚,生产规模有限,其影响力还难以与其他成熟的类型片抗衡,虽然拥有一部分海外拥趸,但大众普及度并不高;另一方面,近年来功夫片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所回落,具有海外影响力的知名演员出现断层,因此对观众的吸引力有所下降。

  “不可否认的是,功夫片的演员、武术指导正广泛地参与到其他类型影片,如动作片、魔幻片、科幻片的制作中去,使功夫元素在更多电影中发扬光大。这或许是动作片在此项得分中排名居首的原因之一,狭义的功夫片被更广义的动作片代替了。”

  黄会林介绍,调研发现,在过去的3年里,有79.1%的受访者看过中国电影,43.3%看过5部以上中国电影,看过15部以上的也有10.5%。可见近年来,北美观众对中国电影有着比较普遍的接触,部分观众达到了一定的观影频率。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受访者每年观看的所有电影中,中国电影只占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有60.9%的受访者,看过的电影中一半以上是好莱坞电影。”黄会林说,“这一方面印证了北美电影市场的激烈竞争和好莱坞电影的强势辐射,另一方面也预示着中国电影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调研还有一个有趣的发现,不同年龄、族裔的受访者对中国电影有着明显不同的看法和选择。在年龄方面,18~44岁年龄段的中青年是中国电影的主力观众,其中又以25~34岁的青年最为突出,观片量明显多于其他年龄段观众;在族裔方面,非裔、华裔人群对中国电影的认可度最高。

  华裔与中国文化有着深厚联系,更爱看中国电影可以理解,那非裔如何解释?

  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生、调研项目执行人孙子荀说:“我们与美国夏威夷大学的教授有过交流,他们认为,北美非裔人群自身文化与中国文化有相似之处,后续的电影生产又加强了这种关系。非裔有街头文化、嘻哈文化,天然地对中国功夫非常欢迎和认同。与此同时,市场也对此有反映,比如,成龙在美国最受欢迎的系列电影《尖峰时刻》,就选了一位非裔男星与他搭档。”

  电影作为一种开放的符号系统,无论是其人物、故事、造型,还是画面中所蕴含的现实状况、生活细节等,都有意无意地向公众传递着一个国家的形象。而且,数据表明,电影已经是受访者使用频率最高的媒介。

  黄会林说:“受访者通过电影获取中国信息的频率越高,对中国社会、文化、政治、国民的了解越深。3年内看过15部以上中国电影的受访者,对中国国家形象(经济、安全、文化、政治、国民)的评价,显著高于其他人。这证明电影作为一种视听艺术,在跨文化传播方面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北美观众最爱看什么中国电影?功夫片居然垫底!

2018-03-20 08:33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北美观众最爱看什么中国电影?功夫片居然垫底!

  北美观众最爱看什么类型的中国电影?想想最著名的成龙、李连杰,想必应该是功夫片吧。然而,最新的一项调研发现,功夫片的影响力在连续几年占据榜首后,于2017年大幅下滑。数据表明,最让北美观众感兴趣的中国电影类型是动作片、战争片,然后依次是喜剧片、魔幻片、惊悚片、爱情片、科幻片,功夫片居然垫底。

  3月16日,由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AICCC)主办的“2017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全球调研(北美地区)——中国电影与国家形象传播”数据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调研主要针对美国和加拿大,自2011年启动以来,已连续开展7届。

  本次调研历时6个月,发放1600份问卷,回收1520份,重点要探讨的是两个问题:一、中国电影在北美地区的传播状况如何?二、中国电影对塑造国家形象有着怎样的作用?

  功夫电影以表现中华武术为特征,是传播最广、知名度最高的中国类型片之一,被称为“华人对世界电影的最大贡献”,为何会排名倒数第一?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分析道:一方面,功夫电影诞生较晚,生产规模有限,其影响力还难以与其他成熟的类型片抗衡,虽然拥有一部分海外拥趸,但大众普及度并不高;另一方面,近年来功夫片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所回落,具有海外影响力的知名演员出现断层,因此对观众的吸引力有所下降。

  “不可否认的是,功夫片的演员、武术指导正广泛地参与到其他类型影片,如动作片、魔幻片、科幻片的制作中去,使功夫元素在更多电影中发扬光大。这或许是动作片在此项得分中排名居首的原因之一,狭义的功夫片被更广义的动作片代替了。”

  黄会林介绍,调研发现,在过去的3年里,有79.1%的受访者看过中国电影,43.3%看过5部以上中国电影,看过15部以上的也有10.5%。可见近年来,北美观众对中国电影有着比较普遍的接触,部分观众达到了一定的观影频率。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受访者每年观看的所有电影中,中国电影只占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有60.9%的受访者,看过的电影中一半以上是好莱坞电影。”黄会林说,“这一方面印证了北美电影市场的激烈竞争和好莱坞电影的强势辐射,另一方面也预示着中国电影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调研还有一个有趣的发现,不同年龄、族裔的受访者对中国电影有着明显不同的看法和选择。在年龄方面,18~44岁年龄段的中青年是中国电影的主力观众,其中又以25~34岁的青年最为突出,观片量明显多于其他年龄段观众;在族裔方面,非裔、华裔人群对中国电影的认可度最高。

  华裔与中国文化有着深厚联系,更爱看中国电影可以理解,那非裔如何解释?

  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生、调研项目执行人孙子荀说:“我们与美国夏威夷大学的教授有过交流,他们认为,北美非裔人群自身文化与中国文化有相似之处,后续的电影生产又加强了这种关系。非裔有街头文化、嘻哈文化,天然地对中国功夫非常欢迎和认同。与此同时,市场也对此有反映,比如,成龙在美国最受欢迎的系列电影《尖峰时刻》,就选了一位非裔男星与他搭档。”

  电影作为一种开放的符号系统,无论是其人物、故事、造型,还是画面中所蕴含的现实状况、生活细节等,都有意无意地向公众传递着一个国家的形象。而且,数据表明,电影已经是受访者使用频率最高的媒介。

  黄会林说:“受访者通过电影获取中国信息的频率越高,对中国社会、文化、政治、国民的了解越深。3年内看过15部以上中国电影的受访者,对中国国家形象(经济、安全、文化、政治、国民)的评价,显著高于其他人。这证明电影作为一种视听艺术,在跨文化传播方面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