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jpg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产业 > 文化大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用黑名单为文物古迹加道护身符

2018年03月02日 09:09    来源:新华日报    王宏伟

  3月1日施行的《南京旅游条例》规定,旅游者如有损毁、破坏旅游地文物古迹行为的,将被纳入旅游不文明记录。记录形成后保存一至五年,并向社会公布,对纳入不文明记录的旅游者,旅游景区、旅行社可拒绝为其提供服务。

  南京是六朝古都,中山陵、玄武湖、夫子庙、总统府等景区闻名全国,建立旅游不文明“黑名单”,对众多位于旅游景区内的文物古迹无疑多加了一道“护身符”。

  文物古迹承载着数百、上千年历史,既让人乐于亲近,又心生敬畏,然而总有人在旅游时做出攀爬、涂鸦、刻划甚至拓印等不文明行为。在很多景区,我们在石碑、石刻、墙体等文物上,常能看到“到此一游”的宣言,笔者就曾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有人站在国宝级文物南朝石刻上拍照,这些浅薄和缺乏文化修养的表现既有损自己的形象,也威胁着文物的安全,更是对文化的一种不尊重。

  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类不文明现象总体上在慢慢减少,但越是一个文明的社会,这种不文明行为就越是扎眼,也更加令人厌恶。保护文物古迹是常识,当有些人屡屡突破这种常识的时候,就必须用刚性的规章制度来约束这些不文明行为,不仅要让不文明者颜面扫地,还要让他们处处受限,这样才能让文明的遗存更有尊严和光彩。

  国家旅游局早在2015年就出台规定,建立“游客黑名单”,并鼓励“随手拍”曝光不文明行为。而中消协早年的调查显示,破坏文物被认为是旅游中最不文明的行为。南京此次建立“旅游黑名单”,以地方法规形式对破坏文物的行为坚决说不,这份名单是“黑”的,但文化却因此而更“亮”。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刘园香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