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问2017年诞生了哪些网红,恐怕网友会众说纷纭;但要说到电视节目有哪些“网红”,传统文化类节目当之无愧:《中国诗词大会》后,人们重温古诗词之风席卷各地;《百心百匠》《了不起的匠人》播出,大家纷纷点赞了不起的文化遗产;《国家宝藏》成新晋“网红”,让“国宝”活起来,也火起来……网络视频平台的超高点击量,微博话题的巨大讨论量,各类H5的庞大转发量,人们惊呼:当传统文化遇上互联网,它的“第二春”来了。
文化传统传播方式不传统
《国家宝藏》甫一推出,便成为一档热播节目,尽管首集收视率仅有0.515%,但在互联网上,它的热潮却一波接一波:首集播出,节目就上了热搜,在知乎上形成了话题,在豆瓣上得到了9.5的高分;上线腾讯视频仅5天,播放量突破3000万次;节目在以“95后”“00后”为收视主力的B站上,点击量达到了1200万次,各种花式表白层出不穷:“好爱这个节目”,“立志每一个博物馆都要去一下”,“此生不悔入华夏”……
借着各种传播媒介,传统文化不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走进山西博物院展厅,文物按照编号进入“山西博物院”公众平台,参观者借助语音导览,分分钟掌握文物的“前世今生”;1月8日,湖南省博物馆在微博、微信等平台推出了全国首部博物馆题材手绘科普微视频《汉代穿越指南》,从一个“穿越”到汉代的现代人视角还原汉代风貌;1月9日,山西云媒体发展有限公司推出《非遗山西》短视频纪录片,通过“微平台”,传播山西“大文化”;从《穿越故宫来看你》到《在故宫遇见未来》,再到如今的全景探秘《国家宝藏》,一系列的H5作品刷爆朋友圈……
除了传播手段的变化,传统文化圈年轻粉丝无数。山西大学大二学生常凤娇是微信群“历史知识微课堂”中的一员,她每天都进入群中听群主讲解历史知识,乐在其中:“随时随地学习历史,还有一群人互相监督,不仅增长了知识,也很有趣。”《中国诗词大会》图书一经推出,便被“学生党”抢购一空,微信群中填词小游戏更是被这些“小鲜肉”们玩得不亦乐乎。
山西传媒学院新媒体专业教师周怡帆分析称,传统文化的魅力借助新媒体平台展现出了强大的传播力,一方面在于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如及时性、互动性和便捷性等,年轻一代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土著居民”,自然喜闻乐见;另一方面是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与日俱增,这也引起了越来越多不同层次群众的重视。
历史悠久文创产品很新潮
传统文化在和网络“打得火热”的同时,一大波文创产品也应时而生。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第三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可谓是文创产品的“露脸会”。会上,各类萌萌哒的动漫形象赚足眼球:大同古城墙“城墙君”、山西博物院鸮卣系列文创产品等,吸引了大波市民;古法造纸技艺、皮影戏展演博得了阵阵掌声;活字印刷体验爆棚,文房用品、传统手工艺品、时尚饰品、出版物给大家带来了一场文化盛宴。
除了文创产品,一大波知识产权类表情包也在乘势兴起。以文物为设计灵感,从历史文化出发,上海博物院推出“文物总动员”表情包。故宫表情包和诗词大会表情包更是如潮水般涌现,萌萌哒的表情,让文化再一次走进社交平台,以现代方式传承着。
在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维奇看来,文创产品和表情包对于传播传统文化优势明显。他说:“表情包IP(知识产权)是一种新的互联网经济,它弥补了当前社交软件交流中感情表达的不足,前景广阔。文创产品相较于其他产品,使用价值有很大不同,除了具备日常使用功能外,其文化属性、艺术的美感,更加吸引消费者,在产品中传递文化,也更加自然。”
当然,文化创意的实现离不开科技的支撑。近日,故宫、腾讯共同主办的数字文化艺术展在故宫上演,沉浸式3D投影屏幕、虚拟现实、时尚换装手机游戏等一系列新技术让游客体验了不一样的故宫。而在第三届山西文博会上,文物扫描、全息投影技术的运用,也让传统文物焕发出了新生机。
积淀厚重文化传承再发力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事实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脚步越发坚定。日前,文化部公示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一批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些“大国工匠”手中传承,蓝染工艺、造纸技艺、活字印刷走进了课堂,文化浸润着年轻一代,也在年轻人中传承。不过,国家文物局日前刊发的《国务院关于文化遗产工作情况的报告》中也指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传承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对文化遗产的梳理和研究阐发有待加强,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发展困难,文化遗产工作与经济社会的融合有待加强等。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曾在《国家宝藏》播出后发文称,对文物和文化的热情,业已成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这激励文物博物馆从业者继续思考和探索“让文物活起来”的方式方法。收藏是静止的、沉睡的,让文物活起来,需要我们继续系统梳理文物资源,要在内容上深度挖掘文物之间的关系、文物与民众之间的关系,在形式上推陈出新,灵活运用当代人熟悉、喜爱的传播方式,从而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文化自信。
省委党校副教授赵际红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须经历现代化的蝶变。文化传承要实现的是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创新是文化的生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在秉承传统文化基因的基础上,汲取时代的养料,借助现代传播手段,才能拥有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不可拘于文化的小众性,必须推动传统文化融入当今社会的大众生活。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刘园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