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国电影回顾:票房再创纪录 品质仍不均衡

2018年01月02日 08:51    来源: 光明日报     刘绩宏

  原标题:电影:票房再创纪录 品质仍不均衡

  2017年是中国电影市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个“大”年。2017年11月20日,中国电影票房首次突破500亿元大关,观影人次累计达到14.48亿,仅用324天就突破了2016年“天花板”,这样的增长奇迹昭示了中国电影更加光明的未来。

  在这500亿元票房中,国产电影达到262亿元,占比52.4%。在78部票房过亿的影片中,国产电影达到了39部。随着贺岁档的大幕开启,这些数字还在不断增长。国产电影市场体量实现了空前的突破,与之相伴的,国产电影整体质量也在稳步提升。

  面对不断扩容和细分的观影需求,多种题材与类型的佳作取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战狼2》以名留影史的成功为新主流大片树立了标杆。《羞羞的铁拳》也延续了“开心麻花”喜剧片一直以来的票房号召力。而带有个人品牌特征和类型融合特点的《功夫瑜伽》《西游伏妖篇》等,则再次点燃了市场对动作片的热情。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的正式实施,以及“电影质量促进年”等顶层设计的落地,也从法律和政策层面为中国电影的持续繁荣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同时,在这一片欣欣向荣的背后存在着隐忧。国产电影的质量虽也整体提高,但是具体水平仍不均衡,存在显著的长尾效应。而且续集制作、经典翻拍和IP改编成为流行的创作路径,国产电影作品的原创性和艺术性还有待改进。

  1、中国式大片 撑起半壁江山

  2017年,中国式大片更加成熟、立体,甚至成为国产电影占领本土市场的主力军。以《战狼2》《建军大业》《空天猎》等电影为代表,本年度的新主流中国大片气象宏大、格局舒展,通过思想性、艺术性的有机融合,营造了极富感染力、震撼力的历史镜像和国家意象,契合并唤起了观众的爱国主义精神、英雄主义情怀,并以此获得了市场的认可,为开拓主旋律电影的商业价值树立了典范。

  同时,在2015年就初现雏形的传统文化题材大片,也借由《西游伏妖篇》《悟空传》《鲛珠传》等作品发展得更成熟。这类中国式大片调和了魔幻、爱情、喜剧、悬疑等类型片要素,将传统文化意境具化为兼具民族特色和时代风格的影像奇观,激发了观众的观影热情。《功夫瑜伽》《英伦对决》《杀破狼·贪狼》《大闹天竺》等电影则通过将叙事情境设置在异国他乡,形成了“陌生化”的美学效果,使功夫片焕发出新的光彩,进而拉升了中国式大片的票房。

  这些中国式大片广受欢迎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能成功的将大片中国化。它们要么立足于中国精彩而独特的历史和现实,以主旋律和正能量激荡人心;要么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富矿,制造出文化想象与技术影像之间的美学张力;要么通过文化融合对传统模式进行升级改造,拓展了经典类型的审美意义。这些电影对工业化技法与中国化创作的有机结合,使它们一方面更加贴近了本土需求,另一方面也容易在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自然更容易获得观众的喜爱和支持。但是也要看到成功的作品仍是少数,《捍卫者》《荡寇风云》等部分同类电影还是遭到市场冷遇。况且相比观影行为,观影效果更加值得关注。如何将商业成功从个别作品扩展至整个类型?怎样将高票房转化为好口碑?中国式大片的全面崛起依然任重道远。

  2、IP热退潮 翻拍市场遇冷

  2017年国产热门电影的题材主要来自续集制作、经典翻拍和IP改编。在续集制作的影片中,既有《战狼2》《西游伏妖篇》《绣春刀Ⅱ:修罗战场》等延伸母版叙事脉络的续集电影,也包括《建军大业》《记忆大师》《杀破狼·贪狼》《功夫瑜伽》等复刻母版模式风格的系列电影。由于它们继承了成功电影的优秀基因,并能通过内容的映照、意韵的勾连,形成惯性的审美体验,这些续集电影迎合了观众的期待,获得了市场的肯定。

  此外,《嫌疑人X的献身》《追捕》等翻拍电影也借由对经典文本的转译、影像记忆的镜鉴,彰显了创作者对经典题材进行本土化、当代化、个人化演绎的艺术追求,探索了电影对增进跨文化和跨年代审美理解的意义。IP改编的热度虽有衰减,但是依然有代表作面世,电影《悟空传》《心理罪》《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对网络时代的青年亚文化进行了大银幕的光影书写,并依靠原著小说、同名电视剧以及明星演员的强大粉丝基础,收获了较高的票房。

  虽然这样的题材结构和创作格局获得了市场的支持,但是也反映了电影的商业属性对其艺术属性的压制。翻拍不仅压制了原创力,也冲淡了经典作品的韵味。这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牺牲艺术性的结果。这样的做法只会让市场期望破灭,让观众审美疲劳。毕竟以透支好感和情怀来换取暂时的收益,无异于竭泽而渔。因此唯有创新性和创造力才能推动电影市场的持续繁荣,国产电影的跨越式升级只能依赖于原创品质的稳步提升,并无捷径可寻。

  3、多种元素杂糅 模式化被打破

  2017年,中国电影不但类型多样,而且类型间相互叠合的创作取向也更加明显。2017年的票房冠军《战狼2》就融合了动作片、军事片、超级英雄片等多种电影类型,通过强强联合释放出更大的美学能量。成龙的作品《功夫瑜伽》则将动作片与喜剧片、探险片相结合,也形成了独树一帜且层次丰富的观影感受。冯小刚的力作《芳华》也通过对青春、爱情、战争等类型片的熔合,真实细腻再现了由一代人的理想和命运共同描绘的时代画卷,引发了跨越年代的情感共鸣。而且,国产电影还将类型融合的范围延伸至其他艺术种类。“开心麻花”电影《羞羞的铁拳》通过对舞台剧的电影化改编,实现了创作经验和表现风格的嫁接,强化了“小品化”喜剧在国产喜剧电影中的主流地位。而纪录电影《二十二》则兼容了纪录片的真实感和大电影的浸入感,增强了沉重历史对观众心灵造成的震撼,进而在好口碑的推动下实现了票房的逆袭。

  这样的跨类融合虽不在2017年首创,却也在2017年得到了超越式的传承。相信随着观众审美的多样化,这样的融合还会愈演愈烈。但是也要警醒的是,成功融合的前提是对艺术创作规律的充分尊重。如果只是为了迎合市场而进行粗糙的符号拼贴和结构混搭,即便暂时可以因新奇而博取关注,最终也会湮没无闻。

  近年来,在资本市场和商业思维的培育下,娱乐消遣不单成了国产电影的主要功能,甚至成了唯一功能。而随着多部明确具有多重功能指向的作品上映,这样单极主导的功能格局在2017年有所动摇,中国电影的社会功能在实践中得到了积极的延展。在这些作品中,无论是展示大国力量的《战狼2》《空天猎》,还是聚焦精准扶贫的《十八洞村》《家园》,都通过对国家崛起和社会进步的现实映照,激发了观众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例示了电影在社会整合和价值凝聚方面的巨大潜力。而为庆祝建军90周年创作的《建军大业》、讴歌淞沪会战英雄的《捍卫者》、揭露侵华日军强征“慰安妇”恶行的《二十二》,则以不同风格的史实镜鉴,使观众对中国革命历史的认识更加形象而深刻,凸显了电影的历史教育功能。《巨额来电》《一念无明》等也通过对电信诈骗等社会热点问题、精神疾病患者等弱势群体的影像演绎,传递了自我防卫的知识和关爱他人的理念,重新诠释了电影的公益效能。

  虽然受到综合因素的影响,这些作品获得的市场反响不一,但是这些可贵的尝试再次启示我们,电影不仅是一个商品,也是一个艺术品。在追求商业成功的同时,努力扩展电影作品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影响也是当代电影人义不容辞的时代责任。

  经过了不温不火的2016年,中国电影在2017年进入了新时代。全国银幕总量位居世界第一,年度电影票房也刷新了历史纪录。中国电影的无限潜力确实令人欢欣鼓舞。但是透过未来可期的美好愿景,观众日益增长的观影需求与国产电影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依然凸显。经过多年“量”的累积,中国电影迫切需要“质”的飞跃。因此,在由资本、观众、技术以及互联网等媒体共同交织的复杂创作环境中,坚守电影本体的美学追求,对国产电影进行有效的“供给侧创新”,已成为我们从电影大国到电影强国华丽转身的必经之路。“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相信当代电影人定能秉承时代使命,把握历史机遇,以持续的工艺锤炼和不懈的艺术创造,谱写出属于新时代的银幕华章。

  (作者:刘绩宏,单位: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邵希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