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 航空产业
当前位置     中国经济网 > 航空产业 > 专题 > 航母 > 评述 > 正文

专家:中国航母战斗群或促海军合组为2大舰队

2012年09月27日 13:11   来源:环球网   

在我军未来改组中可能会被合并的北海舰队

  据东方早报报道,航空母舰的入役是中国海军的大事,然而不仅仅关系到海军,它甚至事关中国的国家海洋战略。

  地理是凝固的战略。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由于历史缘故,中国在海权方面一直处于潜存状态,可开发性极强。根据马汉所说的“海权国家”要素,中国内部有着很强的战略纵深,海陆关系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这一切早就预示着一种从陆权向海权转变的前景。发展海权是一个事关中国发展前景和安全保障的战略问题。而如何发展海权,必须从地缘政治的重要性上认清海军力量与海权重要性的关系,海军力量的发展关乎中国能否成功地获得海权。而如何发展海权,必须从地缘政治的重要性上认清海军力量与海权重要性的关系,海军力量的发展关乎中国能否成功地获得海权。

  然而,中国海军的现状却不能令人满意。首先,是兵种结构不合理。中国海军的水面舰艇,特别是具备远洋作战能力的大型水面舰艇数量严重不足,吨位比偏低,导致中国海军缺乏必要的远洋作战能力。其次,是海军兵力编制不合理。北海、东海、南海舰队被分割在不同的海域,始终未能集中使用,违背了集中兵力这一基本的兵法准则。再次,是海军能力的不足。具体来说,就是反潜和防空能力不足。中国海军到目前为止没有装备一架陆基固定翼反潜飞机,也没有装备舰载重型反潜直升机,反潜探测装备数量和质量也存在严重不足,技术瓶颈导致中国海军反潜能力严重不足。最后,是海军关于自身定位的失误。众所周知,中国海军从建立之始曾师从苏联红海军。从中国海军“沿岸防御”时期到“近海防御”时期,中国海军始终是大陆军的附属军种,其主要作用是掩护和配合陆地作战,扩大陆地防御纵深,而非作为一支独立军种去为夺取制海权采取作战行动,更遑论海上兵力投送。定位失误使整个海军建设长期处于缓慢低效的状态,海军威慑力与战斗力的增长也因此裹足不前。

  有鉴于此,中国海军进行战略转型势在必行。中国海军转型成败将是决定中国海权发展的重要因素。海军转型涉及到海军建设思想、兵种结构和编制体制等方面,而航空母舰在上述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

  建设思想

  中国海军的建设一直是以防御能力,特别是近海和沿海防御能力作为重点。以至于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陆军遂行海防任务,陆军用于海防的军费比海军军费还高的咄咄怪事。今后海军的建设思想必须要以海权理念为指导,以夺取制海权为核心,建设一支具有战略性、国际性、综合性的海军,这支海军必须能够同时应付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并且兼具军事、外交和经济三大功能,并完成由机械化舰队向信息化舰队的转变,适应新世纪军事斗争的需要。航空母舰本身就是海权理念的产物,它的服役必将对中国海军建设思想由扩大陆地防御的陆权型海军向着夺取制海权利用制海权为主导思想的海权型海军方向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军种战略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在建立之后,出于当时国内外形势以及海军实力的考虑,一直是奉行“沿岸防御”的战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正式提出“近海防御”的海军战略。这两种海军战略都是时代的产物,应该说是比较好的完成了其历史使命。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际军事及政治形势的变化,以往的海军军种战略已经不能满足国家战略以及国家利益的需要。具体来说,随着现代远程打击兵器的发展,地理方面的制约因素不断下降,其打击纵深不断扩展。无论是沿岸防御还是近海防御,已经不能有效应付这种挑战。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加入全球化进程的步伐开始加快,与此对应的是国家海外利益开始成为国家战略不得不考虑的因素。沿岸防御和近海防御战略显然不能适应这种变化。而美国海军的转型也对沿海防御战略提出了挑战。美海军转型计划的一大特点就是重视沿海作战,将其兵锋直指欧亚大陆挑战美国地位的地区大国的沿海地区,这样带来的严重后果就是作为二次核打击力量主体的潜艇部队因此被堵在沿海浅水区域中。美国海军在上个世纪开始利用蓝绿激光等非声学技术对潜艇探测进行研究,其目标是能探测水下150米深的潜艇,至90年代,该计划已经取得相当程度的进展。这个探测深度足以将中国沿海的所有潜艇全部进行有效监测,中国海军最精锐的兵种潜艇部队将因此被困在港口之内或被歼灭。同时,美国海军将会从容在海上进行反导拦截。美国将装备有“宙斯盾”系统的水面舰纳入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中,作为“海军区域防御系统”的主力装备,部署在预定的海上阵位,拦截跨海飞行的弹道导弹。美国此举必将消弱我弹道导弹的威慑力,使中美军事力量的对比进一步向美国倾斜,破坏亚太地区的稳定并威胁我国家安全。海军有必要发展和奉行“远海攻防”的军种战略。该战略不改变中国海军防御的性质,但是改从前的消极防御为积极防御,将战斗空间向远海推进,扩大我防御纵深,并将海上进攻作为积极防御的一种手段,以期具备攻防兼备的能力。该战略的实施同时也可以打乱美日海上导弹防御体系的部署,将“宙斯盾”舰驱离发射阵位或歼灭,并构建自己的海上导弹防御体系。对于我方进行弹道导弹拦截来说,由海洋上沿线部署的舰载拦截弹,正面打上去,和在本土上由地基拦截弹迎面倾斜姿态打上去,两个相比,当然是正面拦截响应速度更快,接敌时间最短,是最佳选择。就海军本军种而言,大国海军的存在有两个基本目的:围绕利用海洋展开争夺(包括进攻性的或防御性的),打击陆上目标(力量投送)。如果是以自由使用海洋为目的(与此同时,阻止敌方使用),被称为海上控制。另一种是自己无法自由使用海洋,但能阻止敌方利用,这被称为海上阻绝。中国在此之前的海军存在目的以后者为主,而随着国际政治环境演变和军事技术的发展,海上控制将会成为今后中国海军存在的主要基本目的。中国海军的军种战略由近海防御转向远洋攻防已经是迫在眉睫。如前文所述,中国海军必须加强海上控制的能力。1艘航空母舰上的舰载机即可控制800km×1000km的海空域,4支航母编队就能控制96.5万平方公里的大面积海域,除夺取制海权和制空权外,还可以夺取制电磁权和制陆权,其使用效能是任何武器都不能比拟的。由此可见,航空母舰是海军中海上控制能力和远洋作战能力最强的舰种,更重要的是,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航母战斗群乃至海军作战系统将为远洋攻防的海军战略提供有力的支撑,其作用不可替代。

  兵种结构

  由于受海军战略、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海军建立之初的兵种是以发展潜艇、海军航空兵及快艇为主,即所谓的空潜快。后来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中央将原本拨给海军的武器采购费用中的一半调给空军,海军建设实际上是以潜艇和小型快艇为主。美国《2010年中国军力报告》认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拥有亚洲最大的主战舰艇、潜艇和两栖战舰部队。中国海军部队包括75艘主战舰艇、60多艘潜艇、55艘大中型两栖舰船和约85艘装备导弹的巡逻艇。”由此可见,如今中国海军的兵力结构依然是以潜艇和小型水面舰艇为主的。这种兵力结构是适应沿岸防御与近海防御战略的。然而,这种兵力结构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潜艇,特别是常规动力潜艇的火力、航速、防护以及执行海上作战任务的范围与水面舰艇相比都有不足,潜艇可以击沉水面舰艇,但是它们也有如同防御它们手段一样的缺点,它们在本质上是一种反介入的武器而非海洋控制的武器。小型水面舰艇的缺点也是无法忽略的--因其排水量小,火力、续航力及抗风浪能力皆不足以执行远洋战斗任务。中国海军兵种结构不合理,已经严重影响其执行战略任务的能力。优化兵种结构迫在眉睫。今后必须科学地确定和优化海军结构,使海军的各组成部分按照现代战争的客观要求按比例协调发展,从而达到最佳组合,并形成最强战斗力。具体而言,就是增加大型水面战斗舰艇,如051C/052B/052C/052D型驱逐舰以及054/054A/054B型护卫舰和071型船坞登陆舰、081型两栖攻击舰的数量,并建立以航母为核心的远洋舰队。在这种兵力结构的调整中,航空母舰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编制体制

  中国海军下辖北海舰队、东海舰队、南海舰队三大舰队,这是典型近海防御思想的产物,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战争的需要。根据未来中国海军担负的战略使命与任务、海洋战略环境、战略需求等情况,中国海军现代作战体制和战略防御体系可作相应调整和改革:一是收缩战线,将北、东、南三大舰队合组为两大舰队,即中国东海舰队和南海舰队,专司海上战略防御;二是组建国家海岸警备队,担负近岸水域和近海海域的一般性经济生产、海洋开发利用、维护海洋权益等大量日常海上防卫任务。两支舰队将分别担负西北太平洋的战略防御和南海及马六甲海峡的战略防御任务,其兵力结构建设方向以高技术的大型多用途航母战斗群为核心,并相互进行战略协同与配合,确保海上战略防御任务的完成。航空母舰正是这种前景得以实现的核心装备。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航空母舰不仅仅是一艘军舰,而是一整套海上作战体系的关键装备。(马尧 特约撰稿人)

 

(责任编辑:王飞)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广告服务友情链接
www.ce.cn   www.cenet.cn   www.chinaeconomy.cn
中国经济网 © 版权所有 京ICP证0400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