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经济网 > 航空产业 > 正文

中国航空报社专访中航国际执行副总裁李其峰

2016年05月03日 16:50   来源:中国航空报   唐焘逸

  3月11日,中航国际宣布国际合作业务整合方案,成立中航国际国际合作发展事业部并组建领导班子。本次国际业务整合将中航国际原有的航空发展公司国际合作部、物流公司国际合作部及中航国际商法部三家单位整合,在中航国际总部成立国际合作发展事业部;事业部实行子公司管理体制,具有相对独立的人、财、物权。中航国际国际合作发展事业部的组建意味着,中航国际作为中航工业版图中最具市场化、国际化的“窗口”,在“十三五”开局之春正式开启航空业务大发展战略的序幕。

  中航国际在“十三五”伊始即做出如此大动作的专业整合调整,引来了广泛的关注和反响,无论是战略合作伙伴还是潜在的市场对手,都对促成这次“调整”背后的原因众说纷纭。未来,新成立的事业部将以何种姿态运转?“变革”将为中航国际航空业务在方向上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带着疑问,本报记者采访了中航国际执行副总裁、国际合作发展事业部总经理李其峰。

  《中国航空报》:在外界看来,中航国际作为中国航空工业面向国际市场的前沿与窗口,在中航工业内部无论从经济规模或是发展质量都保持稳定高速增长。“十三五”伊始却突然抛出国际业务整合方案,是出于什么考量?

  李其峰:此次成立中航国际国际合作发展事业部绝非偶然,而是在中航国际高层酝酿两年、一朝决策,深思而果敢的“大手笔”,也是国际合作业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举措。国际业务对于中航国际来说,既是传统业务,又是优势业务,也是中航国际象征性的标签。面临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和国内经济的下行压力,中航国际若要担当起航空工业跨越发展的助推器,就必须在传统强项上做文章,直面自己的局限,在国际合作业务上力求创新与突破。

  国际合作发展事业部的组建基于内、外两个层面的原因。

  首先,我们从企业内部寻找问题。中航国际从事航空产品进口的业务单元有6个,涉及员工逾百人,多头管理、多头对外、内耗严重、客户体验差、对外商议价能力弱、市场拓展缓慢、效益下滑、存在保供的隐患等,目前的业务结构与组织已经无法适应中航国际航空业务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若是不力行改变,势必对航空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十二五”期间,我们对国际合作业务进行了详细调研,公司内外对整合都有呼声和愿望,

  从自身作用的发挥来看,在中航国际“十三五”规划中,作为核心的航空业务是重中之重。我们期望国际合作业务对航空板块的发展能起到引领与带动的作用。因此,要求国际合作业务能够以更强劲的力量、更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在航空产业链中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尤其,要以重大项目为牵引,以航空工业制造单位为服务对象,从设计研发切入,提前卡位,发挥咨询服务、技术引进和进口采购主力军的作用。早进入项目、早把握机会、早开拓业务,为中航国际航空制造和运营服务商的形象塑造,贡献更多的力量。

  其次,从外部竞争与客户的需求来看。外部有不少与我们类似的军贸企业抢夺市场,国家军民融合的政策也在激励大批民间资本进入军事装备采购行列,中航国际国际合作业务主渠道、主窗口的地位已经不是简单的行政命令能够保护得了的。另外,客户的需求在进一步扩大,对服务质量和反应速度的要求也在进一步提高,军方与中航工业对我们的要求与期望都很高,所以,中航国际必须要有危机意识,要迅速地调整、发展、壮大自己,努力前行,才能不被抛弃。尽管中航国际的国际合作业务在这些年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对照以上的要求,力量依然单薄,变革并没有大的突破,发展还需提速,整合资源和力量为今后的发展做好组织和队伍上的准备势在必行。

  《中国航空报》:整合方案提到,将航空发展公司国际合作部、物流公司国际合作部及中航国际商法部三家单位整合,在中航国际总部成立国际合作发展事业部。以上三家单位进行整合是出于怎样的组织架构设想?现有业务是否将随之做相应调整?

  李其峰:此次国际业务整合的原则之一就是在适应现实需要的前提下,科学有序地推进实施。专注才能专业,专业才能立业,研发设计和重大项目开拓的咨询、技术引进、进口采购等业务是国际合作发展事业部的业务重点。从目前的方案来看,整合的重点是通过明确定位突出战略重点,通过廓清业务边界、调整团队减少内耗和多头对外,为下一步的发展打下基础。

  现有业务部门将按照客户类和产品类,分为六个业务部门,重大项目部、商法部、直升机部、业务发展部、装备部及技术合作部等。现有业务因需要时间来完善方案,将不会有大的变化。下一步我们可能按照客户及服务内容等维度,对内部业务进行重新梳理与划分,提升服务质量,积极维护与集团、军方、国发及商飞的良好合作关系,巩固与各航空专业板块的战略合作关系,提升行业地位,创新商业模式。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强进口采购“主渠道、主力军”的作用,为中航国际打造航空供应链集成服务商做出贡献。

  《中国航空报》:新成立的国际合作发展事业部未来将担负中航国际业务中哪些工作?下一步发展的重点是什么?

  李其峰:国际合作发展事业部的业务定位是中航国际航空业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利用全球资源服务航空,成为国际一流的航空制造和运营的服务商。

  经过30多年的苦心经营,中航国际已在66个国家设置了160多个代即表处,建立起覆盖全球的保障体系,与客户、供应商及政府机构形成了友好的商业往来和国家关系。今后中航国际要充分挖掘“朋友圈”的潜力,为客户提供关键技术引进,给予供应商管理、销售、售后服务保障体系的建设等全方位一体化集成服务。在整个国际航空产业链中建立起一个围绕“制造和服务商”概念的有效生态圈。比如,我国航空工业在某些领域已达成“工业4.0”的先进标准,而一些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航空工业乃至全制造业尚需二、三代工业模式的输入。这些对于中国航空企业“落伍”的技术,国际合作发展事业部要积极运作输出,实现技术的全球共享,并从中获得商业的成功。

  《中国航空报》:在中航国际总部成立事业部、实行子公司管理体制的模式,给予了国际合作业务更多的发展空间,这种管理体制的模式创新将为中航国际的国际业务发展带来哪些优势?

  李其峰:国际合作发展事业部实行子公司管理体制的模式是基于“轻行政、重市场”的原则,这与一般职能部门有明显的区别,表现为人、财、物有高度的自主权。

  事业部正式运转后,会尽快建立、健全运营体系,建立市场化的人员管理及考核激励办法,作为一个运营实体来运转。这对于国际合作业务来说,将意味着更自由的内部环境,更宽松的审批流程,能选拔更专业的国际化采购人才,打造一支更具有竞争力的团队。

  体制的创新变革将为中航国际国际航空业务带来“提质增效”的重大改观,有助于核心能力的快速生成,中航国际将紧跟国际市场日新月异的步伐,代表中国航空制造企业与先进的国际企业合作、博弈。

  《中国航空报》:中航国际“十三五”期间在“一带一路”沿线是否有所侧重发展?未来国际合作业务整合的发展规划是什么?

  李其峰:“一带一路”加快了中国“资本输出”的时代步伐。中航工业提出了“十三五”期间的战略导向:坚守强军使命、提升质量效益、强化自主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全球拓展、促进融合互动。“一带一路”对于中航国际来说,是航空产品、技术与相关服务输出等不可多得的机遇。如在相关国家和区域开展:飞机及备件销售、培训、售后维修;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航空制造相关技术出口;直接设立运营公司,提供通航或任务服务;在相关市场提供航空相关融资租赁服务等。

  在“十三五”阶段,国际合作发展事业部将通过服务中航工业和国家重大项目,继续发挥中航国际在航空技术国际合作、航空产品进口配套领域的主力军作用。抓住“中国制造2025”及促进“军民融合”重大机遇,加速向航空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以型号项目为依托,利用中航国际多平台优势,采取“互联网+” 理念,通过与客户、供应商、政府机构和优质民营企业合作等方式,为客户提供关键技术引进、供应链管理、产品销售、售后保障体系建设等全方位立体服务,与客户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共赢生态圈,并重点布局售后保障体系建设。

  整合后的中航国际国际合作业务具有更高的起点。新的历史时期,中航国际国际合作发展事业部将成为航空业务的发动机和加速器。聚焦航空,服务航空,中航国际以“超越商业,共创美好世界”为理念,国际合作发展事业部从组建伊始即肩负着以航空为本,商业联动全球,创造美好世界的重要使命。

(责任编辑:丁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