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载入中...
当前位置     中国经济网 > 航空产业 > 正文

歼八战机试飞时曾空中爆炸 现场只剩一块肩章

2013年08月22日 14:02   来源:解放军报   

经过试飞定型的歼-10战机翱翔祖国蓝天。本报特约记者 谭超摄

  原标题:凌云试剑

  记中国空军试飞员英雄群体

  歼-10列阵长空,空警-2000鲲鹏展翅,歼-15横空出世……仰望共和国的蓝天,中国战鹰从未像今天这般如群星璀璨。

  回首一条条壮丽航迹,你可知道,是谁驾驭中国战鹰首飞蓝天?

  是他们——滑俊、王昂、黄炳新、李中华、邹延龄、雷强、张景亭、徐勇凌、邓友明、王文江、梁万俊……他们笑傲苍穹,为一代代中国新型战鹰赋予了灵魂和生命。

  是他们——卢军、刘刚、杨晓彬、唐存文、申长生、刘普强、包德军、万传瑞、余锦旺、郭彦波、张国荣……他们血洒长空,用生命铺就中国战鹰腾飞的闪光航程。

  他们,就是英雄的中国空军试飞员群体。

  试剑蓝天圆梦苍穹

  他们成功试飞160余型、数万架国产飞机,把英名刻在中国航空历史里程碑上

  座舱盖关闭时,试飞员雷强感觉整个世界静了下来,只剩下剧烈的心跳。

  这一天,是1998年3月23日,歼-10战机首飞的日子。

  使命如山。歼-10战机从立项到样机研制历时整整13年,数以万计科研人员呕心沥血,多少黑发人熬成了白发人。

  风险空前。按国际惯例,一款新型战机的新技术采用率一般不超过30%。歼-10战机新技术采用率达60%以上,这在世界航空史上前所未有。

  到底能不能飞起来?到底能不能飞回来?试飞现场,笼罩着泰山压顶般的沉重气氛。

  “放心,就是摔,我也会把飞机摔在跑道上!”登机前,雷强这句话,让歼-10总设计师宋文骢院士潸然泪下。

  点火、滑出、加速、拉杆……歼-10战机呼啸着冲向蓝天!

  等待。20分钟,漫长得让人窒息。终于,雷强驾驶歼-10战机平稳着陆。

  这一刻,现场沸腾了,无数人热泪飞溅。

  这一天,标志着中国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国产战机问世,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能够自主研制第三代战机的国家。

  蓝天,从来都是大国竞争的舞台。世界航空先驱李林塔尔曾说:“发明一架飞机算不了什么,制造出来也没有什么了不起,而试验它才是艰难无比。”

  这句话,道出了试飞员对于一个国家航空事业发展的重要性,也道出了试飞职业的高风险。统计数据显示:美国仅在超音速飞机颤振和操稳试飞中,就摔掉了56架飞机,牺牲了72名优秀飞行员。

  “对于出发就远远落后的我们,要追赶就必须冒更大的风险。”雷强坚毅地说。生活中,有的人开车出了一次事故,就不敢再摸汽车了,而雷强在30年的试飞生涯中,仅遭遇发动机空中停车重大险情就达42次。

  蓝天试剑,勇者无畏。回眸苍穹,空军一代代试飞员以超乎寻常的勇气创造了一个个堪称经典的蓝天传奇——

  1952年,为满足抗美援朝作战需求,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3名空军飞行员以不惜一死的拼命精神,短短9个月将473架修理修复的飞机送上蓝天。

  1956年,试飞员吴克明驾驭第一架国产歼-5飞机,冒着机毁人亡的风险飞出8个G的过载,一次试飞3次发动机空中停车等极限课目,助推中国航空跨入喷气时代。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面对苏联撤走专家的困境,年轻的中国空军试飞员用一年时间飞出了新中国第一架“争气机”,从此中国航空工业走上了自行设计的道路。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三角翼飞机失速尾旋成为世界公认的“死亡禁区”。人类第一位宇航员加加林,就曾因飞机进入尾旋而殒命苍穹。面对这一制约我国航空工业发展和部队战斗力建设的瓶颈,试飞员李中华和战友们挺身而出,舍生忘死,攻克了这一世界性飞行难题……

  一组数据真实震撼,令人动容:61年来,中国空军试飞员成功试飞160余型、数万架国产飞机。

  一代战机,凝聚着一代试飞员的奋斗。一代战机,带走了一代试飞员的青春。歼-10首飞成功后,雷强将现场录像拿回家,给年近八旬的老父亲、参加过抗美援朝空战的新中国第一代飞行员雷雨田看。

  那一晚,雷雨田独自一人坐在小马扎上,一边看一边抹着泪。半个小时的片子,他看了一遍又一遍,直到深夜……

  老人家的欣喜,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儿子雷强不仅圆了自己的梦,更是圆了一个民族的梦!

  国之重器以命铸之

  他们遭遇空中险情3000多次,27名优秀试飞员血洒长空献出宝贵生命

  刘刚,一个极其普通的名字。然而,在中国航空试飞史册上,这个名字却放射着恒星般的光芒。

  1993年8月28日,和往常一样,试飞员刘刚驾机升空试验。

  没有任何征兆,“嘭”的一声,发动机空中停车。

  这位具有近1800小时飞行经验的老试飞员,一边冷静地向地面报告,一边采取措施挽救飞机。

  生死之界,就在一念之间!

  就在不久前,他刚刚遭遇了一次发动机空中停车险情。最后关头,他在3000米高度化险为夷,保住了飞机,取得了宝贵的试飞数据。

  这一次,他依旧做出了相同的选择。

  然而,幸运之神这一次没有眷顾他——飞机在空中解体爆炸!

  事故现场,战友们四处搜寻,只捡回来他一小块没烧尽的肩章。

  没有遗体,安葬刘刚时,他的爱人张淑芳在骨灰盒里放了一架小飞机模型,她说:“刘刚生为飞行,死为飞行,就让飞机与他做伴吧!”

  试飞之艰难之危险,常人难以想象——

  每型战机列装前,都要完成1500至4000架次的飞行试验。而一架新型战机从首飞到定型,飞行中平均17分钟就会出现一个技术故障。

  每一次试飞,都是“悬崖边缘的舞蹈”。在某试飞团团史馆,一张自信、年轻的脸庞打动了记者——他,是牺牲的试飞员余锦旺。

  电视屏幕上播放的,是他2011年7月接受媒体采访的画面——

  “空中发生特情,你会不会选择跳伞?”“不会。飞机摔了,损失的是国家巨额财产,是千万科研人员夜以继日的心血。作为试飞员,只要有一线机会,我都要想办法把飞机飞回去。”

  3个月后,余锦旺兑现了自己的承诺:面对危险他没有选择跳伞,与心爱的战机一起融入蓝天。

  牺牲时,他只有38岁……

  血洒长空,矢志不渝。中国航空事业的大发展、大跨越,正是一代代试飞员用生命换来的。

  面对战友的牺牲,中国试飞员擦干眼泪,继续飞行。

  刘刚的牺牲,说明新型飞机存在解体隐患,谁还敢接着试飞?组织找到了黄炳新。那时,已荣获“试飞英雄”荣誉称号的他,堪称功成名就,似乎完全没有必要再去冒这个险。

  可黄炳新没有犹豫,挺身而出,连续试飞了10多个架次。

  一个统计数据震撼人心——在试飞生涯中,黄炳新25次把理论上无法挽回的飞机飞了回来,创造了世界航空试飞史上一个不可复制的奇迹。

  余锦旺牺牲后,作为他的好友,李吉宽整整守了两天灵。爱人白丽丽担心地对他说:“转业吧,咱不干了,行吗?”

  他望着爱人的眼睛,缓缓地说:“飞,还是要飞的。这是我的工作!”

(责任编辑:林汇东)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广告服务友情链接
www.ce.cn   www.cenet.cn   www.chinaeconomy.cn
中国经济网 © 版权所有 京ICP证0400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