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载入中...
当前位置     中国经济网 > 航空产业 > 正文

发展公务航空切勿揠苗助长

2013年08月02日 00:00   来源:中国民航报   

  吴丹

  公务航空作为通用航空领域具有国际性的运输服务项目,一直备受业内外广泛关注。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通用航空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投资的热点。我国公务航空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多,公务机机队规模迅速扩大,运营能力得到较大增强。截至目前,我国已成立公务航空企业15家,在册公务机166架。与2010年相比,企业数量增加9家,公务机增加91架,迅猛的增长速度让不少业界人士直呼:“中国公务航空时代已经来临。”

  然而,在公务航空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客观存在的挑战和压力却让这个在中国仍处于“青春期”的产业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样美好。市场结构调整、行业管理模式改进、外部环境改善以及文化理念更新等诸多压力并存,致使公务航空距离真正的“春天”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而在此期间,考虑到我国空域资源有限、国民消费能力尚待增强的基本国情,公务航空的需求量和增长量将很难呈现持续较快上升的格局。更重要的是,除了受制于空域、时刻资源紧张,专业人员不足,航材保障问题突出等不利因素外,发展大众化航空运输、紧急救援等公共类通用航空以及为工农牧渔林业服务的经济类通用航空才是未来我国民航发展的着力点。因此,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发展公务航空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切勿盲目跟风、揠苗助长;反之,积极稳妥、适度发展才是更为科学可行的路径选择。

  积极稳妥地发展公务航空,就必须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首先就是应进一步加强规章建设。今年初,民航局出台了《关于加强公务航空管理和保障工作的若干意见》,对我国公务机发展中的安全管理、市场监管、服务保障等工作进行了规范。为使公务航空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加有章可循,民航管理部门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规章,使行业管理的职责、职能更加明确,更具可操作性。

  其次,应加快基础设施的整改和完善。目前我国通用机场较少,没有专供公务机使用的公务机机场,公务航班只能选择在运输机场起降。为了能够给公务航空提供更加便捷、有力的地面保障,加快公务机机场的建设迫在眉睫。与此同时,现有各个机场的保障设施均是按照公共运输航班配套设置的,用于服务公务机的地面保障和维修设施设备等资源十分有限,为公务机提供的直接维修保障服务往往不尽人意,一些中小机场甚至根本没有相关设施设备。因此,尽快健全和完善公务机的维修和服务保障设施尤为必要。

  除此之外,统一收费项目和标准、在繁忙机场为公务飞行预留时刻、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等均是为发展公务航空提供良好外部环境不可或缺的几个方面。而做好这些方面,则需要政府部门、公务航空公司、机场和保障企业等相关单位的共同努力。

  根据民航局的预测,随着中国公务航空发展环境的改善,到“十二五”末,国内具备公务机执管和运行能力的企业将达到30家。到2020年,全国拟增加通用机场280余个,其中可用于公务飞行的机场近40个,中国将初步构建包括固定基地运营商、飞行服务站、公务机维修单位在内的,布局合理且可基本满足运营需求的公务航空服务保障体系。未来,随着政策的不断调整以及业内人士的积极参与,中国公务航空必将健康、稳定发展,并有效地拉动通用航空消费需求。

(责任编辑:林汇东)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广告服务友情链接
www.ce.cn   www.cenet.cn   www.chinaeconomy.cn
中国经济网 © 版权所有 京ICP证0400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