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刊发了一篇题为《中国为赶上西方军事水平所需要的技术》的文章。该文总体立论乏善可陈,无非是在“中国威胁论”的预设前提下炒作中国的所谓“间谍威胁”,以及中伤中国企业和国外高科技企业的技术合作。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文中也提到了中国企业在航空发动机领域与国外公司的合作,如加拿大普惠公司向中国出售能够用于直-10武装直升机发动机控制的软件;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与中航工业的研发合作等。这再度让人想起了航空发动机这个中国军事工业的“老大难”问题。
制约众多装备发展
随着近年来中国航空工业取得的巨大进步,中国的航空发动机制造水平也日益受到人们关注,“中国在歼-11战斗机项目中遇到一些问题,包括无法保障发动机可靠性和寿命的问题”等报道不时见于报端。
毋庸讳言,中国航空工业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航空发动机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确实还存在一定差距,某些航空装备尚需依赖进口发动机。
一位中国军事专家提醒说,受中国目前航空发动机水平落后现状制约的不仅仅是航空产业,还涉及到众多装备。比如在舰船领域,由航空涡轮发动机改装而来的燃气轮机已经成为了海军众多水面舰船的标准配备。在外军舰船中,从导弹艇到气垫登陆艇,从护卫舰到两栖攻击舰,大大小小的水面舰艇均装备了燃气轮机。这还没有算进常规潜艇用闭式循环燃气轮机等新概念未实用装备。如果一国燃气轮机水平过于落后,则该国舰艇的性能、设计布局等等方面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同时,燃气轮机也在各种民用机械的动力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工业积累的产物
既然航空发动机如此重要,目前研制难点在哪里呢?据专家介绍,目前航空发动机的研发难点主要集中在设计、材料加工和组装等方面。
首先,从历史上看,每一次航空发动机性能的革命,都是从设计上的变革开始。从活塞式发动机到涡喷式发动机,从涡喷式发动机到涡扇式发动机,均是遵循这条规律。哪怕是没有产生革命性的变化但性能优异的发动机,也在设计上有自身的独到之处。因此,如果想达到设计上的优秀,首先就要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创新队伍。
其次,就是发动机材料的研制。航空发动机研制的本质,就是让航空发动机以尽量小的自重和尺寸,达到尽量大的推力和可靠性等性能。再加上高温高压高速等工作环境的影响,发动机对其所用材料要求较高,因此航空发动机的研制对一国的材料科学发展水平有比较高的要求。
最后,仅仅有优良的设计和理论上的材料还不够,还要能将材料制造成所需的零部件,并将这些数量、种类繁多的零部件组装成发动机。这样的加工组装工作,涉及从冶金到机械制造和加工等一系列部门。
专家根据以上几点总结指出,航空发动机工业不只是一个单独的工业领域,而是一国总体工业体系发展状况的反映。这不仅需要资金投入和科技的进步,也需要长期的工业积累。纵观世界航空历史和现状就可以发现,航空发动机研制较为发达的国家都是老牌工业国家,哪怕这样的工业国实力已经有所衰退也能拿出先进发动机;而新兴工业国家,哪怕财力雄厚,航空工业取得了重要成就和进步,其航空发动机工业都是进步最慢的。
这样的例子很多。从上世纪30年代起,英国的航空工业就日渐失去了霸主地位,但英国的航空发动机技术却一直极为领先。美国、苏联、德国等工业强国的军机都曾经大量装备甚至部分依赖英国发动机,其中美国直到上世纪70年代还在用英国研制的发动机装备军机。英国的民用大飞机发动机至今仍是空客等公司生产的大飞机的标准配备。
自从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经济长期不振,这不可避免地影响到该国工业总体水平的提高。已有俄罗斯媒体警告,俄航空工业正面临着严峻竞争。但尽管如此,俄罗斯仍然有能力推出很多性能优良的航空发动机。
专家由此得出结论,随着中国工业体系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的航空发动机产业肯定能够取得突破。当然,这需要政府部门持之以恒的投入、科研人员的努力和一定时间的工业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