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载入中...
当前位置     中国经济网 > 航空产业 > 正文

模拟航空:黑土地腾飞之翼

2013年03月21日 14:01   来源:中国民航网   记者许晓泓 通讯员仇建

  以模拟航空为基础打造哈尔滨枢纽

  和国内其他区域相比,东北民航很难找到一个公认的枢纽,沈阳和大连机场虽入围千万级机场俱乐部,但仍难发挥对东北其他地区的枢纽辐射带动作用,干线连干线、干线连支线的分级的航线网络规划在这里表现不明显。这一状况在黑龙江省内也多少存在,尽管哈尔滨机场从旅客吞吐量上一枝独秀,但黑龙江支线机场开航的第一条航线通常都是北京,甚至牡丹江、佳木斯这些国际机场,自己也都有些俄罗斯和韩国航线。

  不过,相对于沿海地区和旅游发达的地区机场,黑龙江支线机场发展多少有点小步慢跑的状态。模拟航空的推出则致力于将这些支线机场发展推进快车道。王蔚玉告诉记者,他们对支线机场发展自己的航线不反对,但更鼓励他们把客人送到哈尔滨,"从哈尔滨飞出去有几个好处,一个是哈尔滨机场的通达性,从支线机场飞省外城市,通常都是一天一班,甚至一天一班都保证不了,而哈尔滨飞往国内主要城市每天都有多班选择,往北京、上海更是一天18班之多;二是有助于把省内的航线网络建起来,培育、壮大航空市场。"

  黑龙江地面交通网很发达,除了时间较长的铁路网,还有比较密集的高速公路网络,为了打造好模拟航空,黑龙江机场集团一方面争取到黑龙江省政府和各支线机场所在地政府的支持,通过共同出资的方式,为模拟航空飞起来提供资金保障;另一方面在内部下大力气做好中转联程功夫,除了优化模拟航空的航班时刻外,他们还提出了"经哈飞"品牌,并在服务和价格两方面同时入手加大营销力度。

  "我们开展过各种形式的优惠促销,比如'经哈飞'曾经推出的省内段免费乘机。如果有旅客聪明的话,就可以实现省内免费飞,比如从佳木斯去漠河,他可以先从佳木斯飞到哈尔滨,再从哈尔滨到漠河,两段会为免费条件,全段都不花钱。"王蔚玉说。

  依托模拟航空推出的"经哈飞",现阶段还是从支线到干线,但王蔚玉他们有更大的梦想。"第一步战略是围绕哈尔滨机场打造覆盖省内及蒙东各支线机场的支线航空网络;第二步战略是把哈尔滨机场变成周边支线机场与全国各地连通的枢纽,即国内重要枢纽;第三步则是向国际拓展,利用区位优势,建成包括东南亚与北美间的远东门户枢纽。"

  借机票促销风带旺龙江高端游市场

  从模拟航空模式中受益的不仅是包括哈尔滨机场在内的黑龙江各机场,还有黑龙江各地方政府。虽然表面上,他们要为黑龙江模拟航空公司的运营提供资金补贴,但其实他们赚进兜里的比掏出来的要多。

  王蔚玉向记者历数了模拟航空开通后对地方的利好。首先,模拟航空使得支线机场有了更多航班,为支线机场带去了客流,地方政府的资金净流入大于净流出;其次,航线的增多提升了城市的影响力;再次,模拟航空为支线机场稳健运营形成了良好的支撑,进而保持了良好的投资环境;最后,模拟航空带动了黑龙江旅游业的发展。

  黑龙江省南北相距1120公里,东西相距930公里,拥有大冰雪、大森林、大湿地、大湖泊、大界江、大油田,拥有祖国北极漠河,东极抚远,冰雪旅游资源丰富。而由于其景点分布范围广,彼此间距离较远,在没有模拟航空串联省内各机场之前,外地游客到哈尔滨以后,去往黑龙江省内其他景区,受时间约束较大。

  黑龙江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刘国中去年8月在全国支线航空发展暨国产飞机应用座谈会上发言时表示,黑龙江地域辽阔,旅游资源丰富,民航事业发展潜力巨大。他们在提出大力发展支线航空,以航空促旅游、以旅游带航空的战略构想后,得到了奥凯航空公司、西飞国际等的大力支持,支线航空的大力发展为推动黑龙江省经济社会特别是旅游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对于记者在哈尔滨机场看到的各地的旅游广告,王蔚玉说,"这既是遵照市场规则,这些地方选择了哈尔滨机场这个平台来宣传,又有我们的一定引导在里头。我们有意识地把各个支线机场所在地的旅游资源、文化资源拿到哈尔滨机场做集中展示。而且我们还把龙江美景宣传到了深圳机场、烟台机场、洛阳机场等等,现在哈尔滨作为旅游目的地已经有了一定名气,我们也希望国内其他地方的游客到了哈尔滨后,在我们机场看到黑龙江省内其他地方的介绍,选择多在黑龙江玩几天。我们做的是集团化、一体化的推广工作。"

  尽管他们在模拟航空上通行的是价格牌,但王蔚玉表示,选择黑龙江为旅游目的地的很多是高端游客,"只有一个人的生活水平到了一定程度才会想到哈尔滨和黑龙江。一般人刚有了些钱,肯定会去国内主要城市走一走看一看。"考虑到国内经济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上行趋势,他认为旅游将成为未来黑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黑龙江以模拟航空方式运行的支线航空,未来有望达到云南航空市场的发达程度。

  而到那时,黑龙江的支线机场也会出现一些过夜飞机,而且是航空公司的自主选择,高端旅游与航线网络更加高度依存、共同发展壮大。

(责任编辑:王飞)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广告服务友情链接
www.ce.cn   www.cenet.cn   www.chinaeconomy.cn
中国经济网 © 版权所有 京ICP证040090号